進入燃油汽車時代以來,人們評估性能車的關鍵,主要都是圍繞在豪車級别,尤其是百萬級的豪車,憑借着大排量等優勢,掌握了絕對的性能實力。直到電動時代到來,部分跑入四秒的電動汽車,成功突破了價格的限制,讓豪華燃油車引以為傲的性能表現,徹底被擊碎。
不過,速度雖然達到了三秒多,那麼底盤基礎又是否能跟上速度呢?其實,影響駕控的不光是速度,更多的是細節方面的處理,比如輪胎的選擇,就能清楚展現出車企造車技術的差異。
針對汽車輪胎,我們需要知道兩個内容,分别是胎寬和扁平比,其中胎寬大家應該不難理解,這種車輪面積大,摩擦力也大,可以有效提升到動力性能,而扁平比的輪胎,反而會影響駕駛車主對路感和駕控的體驗。正因如此,例如保時捷Taycan等車輛,都采用了前窄後寬的輪胎設計,最大限度提高動力水平,并保證車輛的穩定。
說到輪胎,我們平時熟悉的輪胎品牌有很多,例如沒錢了、普利司通、倍耐力等等,都屬于一線輪胎品牌,各個身懷本領。例如倍耐力,這款出自意大利的輪胎品牌,采用I.B.S技術,能夠賦予輪胎很強的抓地力與穩定性,在運動性能座駕行列,一直是首選輪胎,同時還是法拉利、瑪莎拉蒂等品牌的禦用輪胎,以及前不久上線的智己L7,也采用了倍耐力P Zero系列輪胎。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智己L7遠超同級的性能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