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中型企業做中層管理的朋友前來交流,主題是“到底該怎麼辦?”,目前企業的生存環境壓力增大,陷入到一種“螺旋下降”的狀态:營收大幅下降,于是對各項成本大幅壓縮,缺乏創新的激勵手段,團隊繃緊且疲倦,工作狀态低迷。
其實他想問的是該怎麼激勵團隊來扭轉局面,雖然增加了年度各團隊績效與盈利目标的關聯權重,方案上完成目标後的獎金比往年多20%,可現在已經九月了卻毫無起色,目标缺口達到了60%。
要知道,雖然團隊成員都清楚是外部環境不好,但很少有人能在企業大力進行成本縮減、業務下滑、競争壓力大的時候,内心能保持高昂的積極性的,他特别擔心優秀員工被競争對手趁機挖走。
老胡的建議讓他大吃一驚:少談激勵,多做支持!
“沒有激勵,怎麼帶好團隊?”80%的管理者都曾抱怨過激勵手段不豐富,讓他們難以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但過去往往是因為激勵機制沒有優化、激勵權限不夠等等,并不是真的缺乏激勵的資源。可現在的情況是許多企業遇到生存危機,是真的沒有激勵資源了(當然,這也與他們一直認為有效激勵就是金錢和職位有關),這個時候又該怎麼辦?如果員工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按部就班,缺乏創新思考和主動性,企業的危機就愈發嚴重了。
實際上,往往在企業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是優秀員工嶄露頭角的機會,對優秀人才的管理是直接影響企業經營狀況的關鍵,但為什麼要對他們“少談激勵,多做支持”呢?
第一,激勵被員工認定為“畫大餅”
當企業的現金流短缺、利潤下滑、增長方向不清晰時,員工也會敏銳地感覺到,尤其是出現停止招聘、降薪、核心人員跳槽等情況時,人們的狀态很難被某一項激勵激發起來。如果管理者們認為激勵就是增加業績獎勵或者項目獎金,而企業又缺乏資金,就容易抛出“畫大餅”的激勵。
一家企業老闆的激勵政策宣布卻被員工私下裡熱議為“搞笑”,整個上半年業務下滑,許多基層都清楚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推動解決,而老闆隻看業績結果,他對業務負責人說:“XX新業務你們今年做到2個億,我給你300萬獎金發給團隊,你敢不敢要?”現場很尴尬,業務負責人側面回答會盡力努力,這個老闆很失望,平時不是喊着要激勵嗎?現在給這麼大個蛋糕居然沒興趣接?
團隊員工們怎麼想的呢?現在才做不到五千萬營收,還有很多問題提出多次卻沒得到支持,做2個億豈不是天方夜譚?根本拿不到這個激勵,還背了個完不成的指标,搞不好還要扣錢!
第二,帶有控制性的激勵,
反而傷害優秀員工的内在動機
優秀的員工最大的特質是總想把事做成,他們會采取積極的行動而不是看條件是什麼,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奮鬥的目的既為組織也為自己,個人成長的收獲是他們最看重的。
豐厚的資金激勵當然是需要的,但很多優秀員工卻被因為“帶有控制性的激勵”而傷害了内在動機,削弱了他們對工作的專注和創造力。
獎賞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控制,一種是平等的不控制,前者會傷害人們的内在動機,獎賞的初衷是激發他人的動機,但由于它背後的控制意圖,破壞了這一初衷。
正如愛德華.L.德西所描述的:具有控制力的激勵因素,就是威脅。人們總在威脅别人,正如父母對孩子說“你要學習完才可以看電視”,老闆對員工說“完成這個目标你就有獎金”。企業提出的激勵措施是否有效,取決于拟被激勵的對象如何理解,也就是他們的心裡解讀。
如果員工認為激勵是一種控制和迫使他們去采取某些行動的手段,他們也許會因此去行動,人們都需要金錢,但由于控制性激勵附加的“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标、無處不在的監督和讓人害怕的評估”,會破壞他們的工作動機,尤其是對于真正的優秀員工而言,當金錢激勵變成威脅時,雖然它鼓勵着人們去嘗試拼一把,卻耗盡了他們對工作本身的熱情和興趣。
企業遭遇危機時,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識别出真正的優秀員工,并且讓他們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而不是不斷輸出“講條件”的激勵,人們更需要把事情做好的支持,這才有助于扭轉局面并讓優秀員工獲得發展機會。
如何對優秀員工提供支持,并不是口頭說支持,或者徹底把工作交給他們就以信任的名義而撒手,管理者特别要注意做好三個關鍵的支持行為。
一、工作參與和共建
如何把握上下級之間工作配合的“度”,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課題,所以經常有管理者困惑對下屬“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尤其是很優秀的員工,管多了擔心他們覺得幹涉,不管吧又讓他們覺得不上心或者享受下屬工作成果。
所以,老胡建議管理者先要丢掉“管理”這個詞,選擇參與和共建,尤其是重要的、有難度的、需要創新、甚至大家隻有一個模糊方向但必須要去做的工作,這些工作如果隻用“分配”和“績效激勵”的方式給到下屬,他們隻會感受到為難,激勵就變得缥缈虛無。
參與和共建的核心在于溝通(深度探讨),有些管理者存在這樣的擔心:對如何去實現,自己也沒有想法,如果跟下屬讨論,會暴露自己的不足,喪失權威性。其實,對此大可不必,沒有人什麼都懂,當你面對下屬,真正用心地傾聽,在有疑惑的地方進行詢問,及時的反饋,這會讓下屬感受到你在與他同頻思考,感受到你的參與。如果這個過程中,他們提出的策略和行動計劃得到認可,就會大幅提升他們的工作自主性和成就感。
二、協調資源
這是最為顯性的“支持”需求,優秀的員工最痛苦的地方在于他們有能力卻沒法推動事情的進行,尤其是在那些等級森嚴的企業裡,凡事要講級别對等,員工們即使是整個項目的負責人,也會有心無力,尤其是因為職位等級而把小事變得異常複雜的時候。
有的上級認為,工作交給下屬,那就該他們去推動,這是對他們能力的考驗。但事實上,就是有很多事情是員工無法推動的,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會議,要協調“諸多神佛”的時間,明明一周内可以決策的事項卻拖延到幾個月的時長。
尤其是企業遇到逆境的時候,更是要做形式上的減法,圍繞目标把事情快速地布置下去并開展行動,管理者要幫助員工去盡可能地協調資源,這是最能讓員工看到希望的行動。
但凡我們看到員工急得跳腳,管理者卻無動于衷,并且指責員工不敢于去推動的時候,直到事情糟糕到更上級開始關注才通過權力來協調各方參與時,就知道這樣的企業開始走下坡路了。
三、在共同目标下營造奮鬥氛圍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管理者不能孤立自己,如果你選擇了做管理者,就選擇了與他人相處的工作。
要知道,沒有一個人願意“被管理”,隻有管理者與團隊基于共同目标去相處,并營造出奮鬥的氛圍,才能激發員工的集體意識,是他們敢于去完成根本不想做的任務。
确定共同的目标并不是寫出來放在績效書上那麼簡單,而是首先要管理者以身作則在每天的工作中都朝着目标前進。如果員工們發現管理者對他們的号召、管理手段等都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績效(管理者自己在上級眼中的形象、赢得管理績效獎金……),他們就會失望并大大折損工作效力。
認識一位從危機中走出來的企業創始人,他号召團隊要争取每一個項目,并且把自己的辦公室改造為了團隊項目讨論室,自己搬出來與大家坐在一起工作,每天第一個到最後一個離開,對員工要求的項目制度他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在他的帶動下,團隊士氣逐漸恢複。
不管企業做到多大,也不管是否遇到了危機,管理者都不要讓員工們覺得,目标是下達給他們去幹的,奮鬥氛圍是不包含管理者的!
越是優秀的員工,就越是在意其奮鬥目标的意義以及團隊氛圍,他們喜歡和高手“過招”,他們希望受到強有力的領導去實現目标,而不願意待在效率低下、沒有奮鬥感的團隊裡。
結束語
正是因為太久以來,諸多的管理者并不認為“支持”就是激勵,狹隘地認為激勵就是金錢和職位,導緻激勵愈發無效,所以老胡要提醒企業管理者要“少談激勵,多做支持”,最終從實現結果中獲得該有的收益。
優秀員工的能力發揮是企業最能轉危為機的力量,去支持他們,讓他們成事,是很高級的激勵,希望更多的管理者懂得這一點并用好它。
胡浩老師簡介
管理暢銷書《将戰略落地》作者;
廣受推崇的企業管理落地式輔導專家;
擔任多家上市集團公司管理顧問;
漢舍雲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公衆号胡言非語、公衆号胡浩講管理創始人;
曾任多家著名品牌企業高管;
曾擔任清華領導力中心、上海交大、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特邀資深授課教授;
管理的常識知識合夥人,21世紀知識合夥人,世界經理人專欄作家。
新浪财經、經濟觀察報推選“抗擊經濟嚴冬資深管理專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