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最廣為人知的名詞大概就要屬“潛意識”了,潛意識又稱為無意識,其實我覺得叫“無意識”更加準确。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叫意識,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心理功能,核心是抽象邏輯思維,即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具體而言包括抽象、概括、比較、分類、推理、總結、系統化、綜合化等,用大白話說就是會動腦子思考問題,這就是意識的作用,而無意識就是沒有經過思考的人類活動,那麼人類有哪些無意識的活動呢?比如人在遇到危險時第一反應會跑,這是無意識的,情緒也是無意識,還有一些習慣性的行為,例如老司機開車突然遇到障礙物緊急刹車,是不經過意識的自動化行為反應,都是無意識的活動。
我們要知道,生命本質上是“因緣和合”的産物,也就是各種條件的聚合而産生的,我們人是一個精神與物質肉體的綜合體,我們的肉體是父精母血的結合形成胚胎,在母親子宮裡,依靠吸收母親的營養成長發育,出生之後也要不斷食用外界的食物才能維系生命的生存成長,在我們的肉體胚胎形成的同時,也有一個“精神胚胎”,就如同手機出廠時候預裝了操作系統,在身體成長的同時,精神心理也在成長,而無論身體還是心理的成長,都要具足各種條件,我們把這種條件稱為“需要”,即維系人的生命必須滿足各種需要:生理需要與心理需要,例如人需要吃喝拉撒睡,這是生理需要,保障肉體的生存、成長,同時人也需要安全感、被接納認可、愛等,這是心理需要,保障心理的健康發展。
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心理,實際上是指,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産生的功能,主要包括行為、情緒和意識,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情緒和意識都是圍繞着人的需要産生的,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這些主要的心理活動中,本能行為和情緒是屬于本能,即與生俱來的,人類基因遺傳下來的本有的功能,是不需要後天學習就會的,例如人一出生就會吃奶,一出生就會哭,就有情緒,但是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在人類社會環境下通過後天的學習而形成,意識的核心是抽象邏輯思維,也就是會分析、判斷、得出結論,通俗的說就是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們一般也會把不屬于意識的心理活動稱為“無意識”,也就是很多人習慣說的“潛意識”,首先就包括人所有與生俱來的生命現象:需要、感覺、本能行為、情緒,其次還包括後天形成的習慣,經過刻意訓練形成的動作(例如開車遇到障礙踩刹車),還有形成的認知觀念(認知觀念是意識的結論)。
所以,我認為叫“無意識”要比“潛意識”更加合理,因為叫“潛意識”,大家會誤會,好像覺得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叫“潛意識”,其實并不是,這就如同,世界有好多國家,我們會把除了中國人之外的其他國家的人稱為“外國人”,這是一個統稱,并非實有的存在。
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可以嘗試着觀察自己的心理,看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常常表現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情緒還是本能行為還是會理性思考,例如孩子考試不及格,看自己第一反應是會發脾氣還是會跟孩子了解原因,以此了解我們的心理更多的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如果大多數時候遇事能夠理性處理,那代表我們心理是成熟的,如果我們平常遇到事情經常是無意識非理性的,代表我們作為成年人心理并沒有發展成熟,需要心理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