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與省農委聯合召開農民創業代表座談會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
座談會現場。
黑龍江日報11月24日訊 編者按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由于起步早、抓得實,我省農民創業創新工作成效顯著。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全省農民創業大軍已壯大到144萬人,在全省四支創業大軍中規模最大,創業增收突破300億元,被農業部作為典範在全國推廣。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民創業創新,壯大新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培育農村新産業新業态,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本報和省農委聯合召開座談會,邀請全省農民創業代表和農業部門工作人員,暢談對十九大精神的學習體會,分享創業經驗,并就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鼓勵帶動更多農民朋友參與到創業大軍中來,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現将各位代表的發言整理發表,與廣大讀者共享。
牡丹江瑞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秦啟雙
水稻育秧盤獲全國大獎創新研發契合富農方向
秦啟雙剛從北京領獎回來。他研發的“稭稈水稻育秧盤項目”在首屆全國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上獲得三等獎。此次大賽共有3萬多個項目角逐,獲獎選手由農業部部長頒獎,并獲得國家領導人接見。“可見,國家對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有多麼地重視。”秦啟雙說。
秦啟雙出生在牡丹江市鐵嶺鎮青梅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高中畢業後,秦啟雙當過農民工,收過廢品,做過家具,幹過銷售員,還給鞍鋼配套加工過脫氧鋁錠。 2007年,他回到青梅村,成立有機肥料加工廠,賣有機肥。期間,秦啟雙了解到農業正面臨着處理稭稈難、水稻育苗取土難兩大難題的困擾。
“據統計,全國每年有3億多噸的玉米稭稈無法有效處理,焚燒既污染空氣、加重霧霾,又容易引發火災。另一方面,全國有4.5億畝的水田,每年僅水稻育苗取土,就要挖掉170多萬畝的優質表層土,導緻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此我想到,如何把這兩大難題結合起來,發展稭稈水稻育秧盤技術,這個項目市場潛力巨大,僅黑龍江就有30億盤的市場。”秦啟雙說,當時國内此項技術還是空白。
看好項目就幹起來,2009年秦啟雙開始研發。因缺少經費,借債、貸款,先後賣掉兩處房産和一部轎車,一家人全都住在了廠子裡。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技術研發成功,先後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秦啟雙還自主研發了配套設備——稭稈秧盤自動化生産線,該生産線國内首創。
2015年,秦啟雙建立了牡丹江瑞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随着不斷實驗、推廣和銷售,目前“稭稈水稻育秧盤項目”技術已經成熟,産品育苗效果也得到廣大稻農的認可。産品銷往建三江和省内各大農場,遠銷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
秦啟雙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讓鄉村煥發生機與活力,實現繁榮與興盛,是全國農民的福祉所系。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對新農村建設的标準和遵循。”秦啟雙說,“稭稈水稻育秧盤項目”的不斷推廣和發展,正好與這些标準和遵循契合。秦啟雙認為,該項目是我國水稻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需要,它一方面解決了稭稈焚燒污染環境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水稻育苗取土難及水土流失問題。“我們每條生産線可消化掉2萬畝地的玉米稭稈。”
秦啟雙同時成立了稭稈收儲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鄉鎮為基點,輻射自然村屯,設立加工點。合作社、農戶可以用稭稈原料作為入股資金,年終可按入股比例分紅。 “公司以後計劃投入技術和設備,與水稻種植合作社進行聯合建廠,合作社自産自銷,既擴大了農民就業人數,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企業規模也得以迅速壯大,每套生産線直接間接提供農民就業機會150多個,為農民實現增收近千萬元。我們測算,目前省内市場需要近300條這樣的生産線供應。”秦啟雙躊躇滿志。
大成福農工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 賈洪濤
堅持項目興農創新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綏化市北林區永安鎮永興村黨支部書記、大成福農工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洪濤說,永興村将産業融合發展作為壯大村級經濟的有效途徑、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支撐,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基礎,以創業、創新為目标,以産業項目建設為載體,創新運行機制,提升作物品質,培育主打品牌,充分發揮農村産業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切實提升農村發展新動能,走出了一條生産專業化、經營合作化、服務組織化、民居社區化的農村發展之路。
永興村共有2個自然屯,688戶,2440口人,居民60%是滿族。2009年,由村兩委牽頭,分别成立了大成福水稻、蔬菜、農機、烤煙四個專業合作社。通過典型示範、對比算賬、外出參觀學習、培訓等方式,使農民統一思想,提高了農民入社積極性和主動性。到2010年,全村農戶都自覺自願入社。全村1.05萬畝耕地全部加入到合作社中,實現了統一規劃、分工分業集約發展。其中,大成福合作社創建了“村集體 合作社 農戶”的“村社合一”運行模式。在生産經營上,合作社堅持農資采購、土地耕種、技術指導、産品銷售“全統一”的經營模式,不僅減少了畝均生産成本,還為大多數社員從事其他行業創造了條件。在利益分配上,實行村集體資源資産量化入社控股、農民土地按面積入股、秋後統一分紅的分配模式,堅持做到讓利于民、财務公開,讓全體社員都感到公平、合理、滿意。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永興村村兩委牢固樹立“項目興農”理念,依托資源條件,搶抓政策機遇,積極引資上項,為把農民從農業生産中解脫出來,在“原字号”開發利用上大做文章,延伸産業鍊,提升價值鍊,完善供應鍊,做到吃幹榨淨、梯次增值,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目前,村裡和公司投資4000萬元自辦的大成福米業和彙金水利、京綏生物等外地企業已經投産。今年底計劃引資1.2億元建設20萬噸冷鍊物流項目。另外,全力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知名品牌,使其叫得響、過得硬、打得開。始終堅持“創新為源泉、品質為生命、服務為保障、誠信為基石”的發展理念。
賈洪濤說,下一步,我們要以十九大精神為動力,切實做好創業創新大文章。重點抓好冷鍊物流、水稻儲藏加工等龍頭項目,大量增加元蔥、粘玉米、豆角種植面積,以冷鍊物流來調節出售時間,使産品銷售價達到最高值。做好兩日農業觀光遊,建設規範的每戶面積一分地獨立的園田,吸引城裡人到定制區耕種、觀光。同時積極探索村級複合型經營新機制,學習貴州安順塘約村改革經驗,走出一條“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道路,全面實現民增收入、村增積累的雙赢目标。
佳木斯市太平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孟
勇做“新農人”發展生态農業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民創業高度重視,為農村“雙創”創造了良好環境,座談會上,佳木斯市太平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孟對此表達了由衷的贊同。
2013年李孟從山東政法大學畢業後,看到父親創辦的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正走向規模化經營,就産生了投身農村創業創新、當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的想法。 2014年,在國家提倡“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指導精神激勵下,李孟同六名大學同學回到家鄉創業,在黑土地上開始了從大學生轉型“新農人”的創業曆程。
李孟深知,要想當好新型職業農民,一定要有科學的頭腦和現代農業生産技術,具有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與産業開發能力。為此,她除了在生産實踐中向父親和農民請教,還利用農閑參加各項農業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通過一次次學習,她逐步掌握了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的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能,并把所學知識及時運用于生産實踐中。
依托佳木斯便利的交通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李孟帶領創業團隊在合作社擁有的600畝種植基地上種植特色果蔬,以矮化密植桃子和寒地大櫻桃為特色産業,緻力于打造集生态種植、林下養殖、認養認種、農産品深加工與銷售、農民創業基地及鄉村旅遊文化觀光等為一體的現代科技農業園區,努力實現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
2016年,李孟的合作社技術團隊成功繁育嫁接出适合在高寒地區種植的矮化密植桃子品種——農緣油桃,實現了油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大技術突破。農緣油桃産量高、結果快、口感好且耐儲存。今年合作社種植的40畝油桃帶來了近200萬元的收入,平均一畝地農民增收5萬元。
李孟帶領合作社通過擴大農緣油桃種植規模,示範帶動周邊農民種植農緣油桃,不僅優化了當地農村産業結構,還增加了農民收入,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實現種植、采摘、銷售、加工一體化的農業産業化經營。現在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帶動就業80多人,其中女性70人,帶動貧困戶12戶,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也解決了農村土地閑置問題,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投身到健康生态農業産業中來。
展望未來,李孟滿懷信心地表示,合作社生态休閑農業是完整的一二三産融合,他們将深入挖掘農産品價值,提高競争優勢,使合作社優勢農産品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發展。并通過大力發展“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帶動更多農戶共同緻富。
黑龍江坤健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祝嗣臣
要讓靈芝種植戶本身更“值錢”
在剛剛結束的廣州展會上,坤健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靈芝産品備受消費者青睐。作為一個農民創業路上的新人,産品被市場認可,董事長祝嗣臣深受鼓舞,也堅定了他帶領更多農民走靈芝種植緻富的道路。座談會上祝嗣臣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新時代趕上好政策,我們沒有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幹!”。
1998年大學畢業後,祝嗣臣被分配到外地工作,每年回到家鄉時他都發現村裡隻有老人和孩子,沒有了往日的生機。他不想看着家鄉就這樣荒涼下去,産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一個偶然機會讓祝嗣臣産生了種植靈芝的想法。
靈芝種植,技術是關鍵,隻有把自己培養成靈芝種植的行家裡手,才能帶動更多人緻富。在研讀了大量的靈芝種植書籍後,祝嗣臣開始各地取經,驅車近6萬公裡,跑遍了全國所有種植、生産、研發、銷售靈芝産品的地方。為了取得“真經”,祝嗣臣吃過很多閉門羹,常常是早上八點進入深山,出來的時候手腳都凍僵了。“是那句‘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話一直激勵着我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祝嗣臣說。
經曆重重磨難,今年坤健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靈芝種植喜獲豐收,收獲孢子粉7.93噸,靈芝子實體16.43噸,産品遠銷日本和韓國,創造利潤4000萬元。而比高産更加可喜的是,在今年的靈芝産品盲檢過程中,祝嗣臣的靈芝子實體和孢子粉排名全國第一。
祝嗣臣在座談會上介紹,自2017年3月企業正式落戶齊齊哈爾富裕縣開始,用工量累計超過4000人次,帶動貧困戶13戶,并幫助他們實現全部脫貧。這些種植戶和貧困戶,無需投入,隻需按照操作标準給大棚裡的靈芝通風澆水,就能夠保證每個棚一年有4500元的收入。
“我不是讓你們掙錢,我是讓你們值錢。”這是祝嗣臣常跟種植戶說的一句話。随着基地規模的擴大,參加種植的農民都變成了技術員,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産生了自己種植靈芝的想法。“僅僅讓農民把錢拿回去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正像扶貧工作輸血不如造血一樣,我們想讓農民從我們這裡掌握一門種植技術。”祝嗣臣介紹說,未來,企業發展目标将定位銷售種苗、輸出技術、回收産品,這樣的定位也必将圓了很多種植戶的“緻富夢”。
“十九大的召開給了我們更大信心。作為從黑土地上走出來的農民創業者,我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給我提供創業溫床的富裕縣打造成‘靈芝之鄉’,讓靈芝成為富裕的最新名片,讓更多有幹事創業熱情的農民有更優越的環境、條件、政策、資源可享受,走上共同緻富的道路。”座談會最後祝嗣臣動情地說。
延壽縣農村淘寶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專管員 傅廣潔
精營“村小二”當好帶頭人
“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黨的十九大報告傳遞的溫暖,讓哈爾濱市延壽縣農村淘寶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專管員傅廣潔積極創業、帶動鄉親就業的信心更加堅定。
“我就是個農村孩子,是新時代的廣闊舞台給了我這樣的農村創業者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1990年出生的傅廣潔,有着一付俊朗堅毅的面龐,二字頭的年紀,已是延壽縣農村淘寶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專管員、黑龍江省廣潔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延壽縣廣潔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延壽縣電商孵化創業園技術指導、阿裡巴巴農村事業部高級講師。
說起創業,往日的艱辛曆曆在目。母親車禍去世,父親患精神疾病需要醫治,弟弟妹妹要讀書求學,學曆不高的傅廣潔從電話接線員幹起,靠着自己的鑽勁和吃苦,單月賺到1萬多元,成了那個小圈子的一個傳奇。生活的重負讓她不得不對賺錢有着更多的渴求,2012年,她成了淘寶店微商,為身邊的農民朋友買農資和生活用品,銷售農副産品。眼尖心細頭腦靈的傅廣潔,2015年被延壽縣農村淘寶服務中心确定為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村小二”,并以誠信的服務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認可。
創辦自己的事業,也帶動了身邊人就業和增收。傅廣潔為村民提供農技服務、生活服務的同時,近兩年為村民代購代銷商品銷售額達2000餘萬元,幫助節省支出70餘萬元,增收80餘萬元,與電商創業人分享電商經驗5萬多人次,他們中有的已經成為電子商務創業者。還幫助本地16個商家開設了網上店鋪,有的月收入達到30萬元。2016年,她成立了黑龍江省廣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目前通過全網所有平台銷售農産品5000餘萬元;成立了廣潔種植專業合作社,并且有了統一的産品商标“三星屯兒”,帶動了更多農戶創業增收。
2015年,延壽縣獲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縣,并成功與阿裡巴巴簽署了農村淘寶合作項目。傅廣潔多方努力獲準經營的服務站開業了,環境差,事情多,為了赢得大家的信任,她頂風冒雪走家入戶,介紹淘寶項目,積極為百姓解決實際困難。自己底子薄、知識淺,光有吃苦精神和十足幹勁還遠遠不夠,她閱讀大量與互聯網應用技術相關的全品類産品知識,還成功地幫助村民網購了7輛汽車。2016年,傅廣潔被阿裡巴巴評為首席講師。
自己創業的同時,傅廣潔從來不吝惜幫助其他同事,做地推,跑農戶。2016年6月,她開設了第二個服務站。2016年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她召集了10多名“村小二”到延壽鎮敬老院開展活動,延壽縣村淘志願服務隊就此正式成立。
2016年,她創辦了廣潔電子商務公司,并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企業店鋪和集市店,幫助本地農民賣雜糧和蜂蜜,一個月時間做到1顆鑽,至今全渠道的銷售額達5000萬元,幫助村民增收500萬元,并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商标“三星屯兒”。2017年成立了廣潔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業的步伐更加堅定。
“創業不容易,要從無到有地去拼搏,與時俱進地保持一顆不斷學習進取的心,要時刻記得團隊合作,抱團取暖。”傅廣潔正在建設獨立的平台,要把龍江好的特産進行統一規劃、分類銷售;打算擴大自己的公司,為更多實體企業服務;完善培訓機制,為更多農村電商以及待業青年、婦女提供培訓。
哈爾濱市阿城區天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 葛紅東
農民創業要走“抱團”創新之路
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這些表述,讓哈爾濱市阿城區天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哈爾濱天一生态農副産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葛紅東倍感振奮。他說,有國家政策的支持,農民創業并不難,難的是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合作意識和創新理念,農民創業離不開創新這股“活水”。
葛紅東來自阿城區亞溝鎮,他高考離開農村,遭遇下崗後返回家鄉,帶領鄉親們創業。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天一綠色食品笨磨坊牌亞溝粘豆包得到了國家認證,獲得了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标識,産品遠銷國内幾十個大中城市,天一綠色食品獨樹一幟。
葛紅東說,農民創業首先要找準項目,其次要有合作意識。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本地區農民共同緻富才是真正的富裕。哈爾濱天一生态農副産品有限公司帶動并聯合了全區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成了哈爾濱市阿城區天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輻射14個鎮街,帶動一萬多農戶共同參與壯大特色農産品。按照“用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原則分工合作,安排經紀人負責銷售,擅長幹農家活的鄉親從事生産,企業在開發綠色食品、打造綠色食品品牌、開創綠色食品産業中不斷發展壯大,鄉親們的腰包也鼓起來,信心更足、熱情更高。
葛紅東認為,農民創業最難的是轉變思想,省裡有關部門對農民組織的各類培訓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農民意識提高了,才有創業的内生動力。企業要發展壯大“招商引智”更重要,隻有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從種植、養殖到做強農産品深加工,再到帶動當地旅遊服務業發展,優勢互補,發揮團隊精神,才能夠實現華麗轉身和超高速發展。作為企業家必須要不斷适應新的形勢,學習新的理念,投身新的領域,才能适應飛速發展的形勢。
葛紅東說,我省耕地多,産出的糧食多,要從農業大省變成農業強省,就是要提高精深加工水平,讓原糧變得離餐桌越來越近,才能更多的價值鍊收益。他說,企業發展離不開創新,傳統企業要發展,離不開創新這股“活水”。就拿天一公司來說,把粘玉米生産加工成粘豆包、玉米面粥粉、玉米面餃子粉、速凍保鮮粘玉米、玉米面老式糕點等等,将當地的阿城大蒜通過院企合作精深加工以後生産加工成現在流行的黑蒜,不但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增強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今後企業不但要繼續深度開發“原字号”,還要發展農産品加工、休閑觀光等産業,由單一農業型向新型态、多功能轉變,實現“生産發展”向“産業興旺”的提檔升級,帶動更多農民共同緻富。
泰來縣綠洲食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謝鐵志
要想賣得好品牌不可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對我們農産品深加工企業來說,是巨大的鼓舞,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國家對農民創業、帶動農民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齊齊哈爾市泰來縣綠洲食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謝鐵志在座談會上談及創業經曆,有了更深層的感受。
今年45歲的謝鐵志,從20多歲起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1995年,我在泰來縣塔子城鎮注冊了自己的企業——泰來縣鐵登糧食收購站。從收購雜糧、雜豆開始,我就始終秉持‘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的人生信條,恪守‘信譽第一,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用真心赢得了周邊客商及廣大農民朋友的一緻認可,經營效益逐年提升。”謝鐵志說,從1997年到2008年,他先後注冊了泰來縣綠耘糧貿有限責任公司、泰來縣鐵登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企業。2008年8月,泰來縣綠洲食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自産、自銷雜糧深加工産品。
實體經營做得風生水起,謝鐵志轉而向“互聯網 營銷”要效益。2015年3月,公司生産的“素食貓”品牌雜糧雜豆等系列産品正式入駐天貓商城,“綠洲”和“素食貓”吸引了大批回頭客,提高了客戶對農産品的持續購買力,更重要的是帶動了線下對接。自電商平台正式開啟以來,公司的銷售訂單已超80萬元,線上線下融合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産品輻射全國20多個省、50多個市、200多個縣。
綠洲接軌互聯網時代,形成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全産業鍊。2015年公司被泰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授予“泰來花生”、“泰來綠豆”農産品地理标識使用權。2016年9月,在泰來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公司投資700餘萬元引進了中韓合資的微波隧道低溫烘焙五谷養生粉生産項目,今年1月正式投産。産品一下線,便赢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睐。目前,公司已擁有大米、雜糧雜豆及五谷養生粉類産品三大系列近百種單品,分别在線上、線下面向全國市場銷售,産品銷往全國200多個市(縣、區)。
創業不忘帶動就業,謝鐵志的公司一方面實施精準扶貧,與泰來縣扶貧辦、塔子城鎮政府兩年内聯手精準扶貧80戶,資助貧困生4名、重病患者4名,安置貧困戶就業50人、季節性用工150人,培養電商人才30餘人,帶動能獨立操作淘寶店鋪、微信營銷的人員200多人。另一方面實施訂單扶貧、電商扶貧,由農民出産品,綠洲公司出包裝,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線上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省農委勞轉處處長 侯立宏
不斷提升創業水平助推龍江經濟振興
近年來,我省把農民創業作為助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重要力量,在全國率先将農民創業作為“雙創”的一支重要力量,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引導的原則,采取一系列務實措施,舉全省之力加以推進,全面激發調動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的創造力,引導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投身“雙創”大潮,使農民創業成為推動龍江振興發展的生力軍。我省的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農業部的充分肯定。
據省農委勞轉處處長侯立宏介紹,目前全省上下對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已形成廣泛共識,創業主體在農業農村領域的“雙創”實踐蔚然成風,一片向好:農民創業隊伍不斷壯大;創業資本投入日益多元;創業領域進一步拓寬,已由原來以種養業為主向種養加銷全産業鍊擴張轉變,産業領域覆蓋農村全部,在非農産業創業的農民比重已超過50%,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創業主體占比近35%;創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一批由農民創業家、農民合作組織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個體經營者組成的農民創業群體在龍江大地迅速成長壯大;湧現出合作組織帶動、村集體帶動、産業帶動、能人帶動、互聯網 帶動、協會帶動等多種創業模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民創業人數144萬人,創業純收入已突破300億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侯立宏認為,這對我們推進農民農村創業創新工作是極大的鼓舞,既堅定了我們繼續抓好這項工作的信心,也倍感責任重大。從我省實踐看,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強化組織推動、聚集農民創業合力,強化政策激勵、優化農民創業環境,強化指導服務、搭建農民創業平台,強化示範引帶、營造農民創業氛圍這“四個強化”,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推進措施。
侯立宏介紹,從2015年開始,省政府連續三次召開全省近萬人參加的農民創業工作專題推進會議,先後出台了《關于扶持農民創業的若幹意見》、《黑龍江省農民創業三年行動方案》,《黑龍江省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市場準入、财政扶持、用地用電、稅收優惠、規費減免和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多領域制定了具體政策措施,各地也紛紛出台扶持政策,為農民創業創造寬松環境;各地建立了農民創業指導服務專家團隊,積極開展創業培訓、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信貸扶持、全程跟蹤的“六位一體”服務,為農民創業保駕護航;全省認定了71個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建立了60個農民創業園區、621個農民創業示範基地,建設了1316個“互聯網 農業”綠色有機種植高标準基地,免費為農民創業提供考察實習服務。目前,已累計接待考察實習農民5.8萬人次;累計培訓創業型農民4.2萬人,做到每個村都有若幹農民創業帶頭人。同時,通過樹立農民創業典型、舉行農民創業宣講報告會,全方位宣傳創業項目成果、創業人物事迹、創業成功模式,示範引領了農民創業向縱深推進。
侯立宏表示,下一步,将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在拓展創業領域、壯大創業群體的基礎上,把提升創業就業層次和發展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進一步營造支持鼓勵創業的環境,加大融資、項目、營銷、培訓等服務創業的力度,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掀起更為波瀾壯闊的農民創業大潮,助推龍江全面振興發展。
綏化市農業委員會主任 門貴昌
發展“寒地黑土 ”增添農民創業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創業創新,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座談會上,綏化市農業委員會主任門貴昌開門見山。
門貴昌認為,推進農民創業,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的重要支撐。對區域而言,是發展之策;對農民來講,是緻富之本。推動農民創業,可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發展“寒地黑土 ”休閑旅遊、健康養老、文化教育等多種新業态,既解決了土地适度規模經營後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又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新活力。
門貴昌介紹,近年來,綏化市委市政府落實幫扶措施、提供創業服務、培育創業典型,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年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創業總投資172億元,比去年增長40%;創業個數達到6.3萬戶,比去年增長13.2%;參與創業人數29萬人,比去年增長63.8%;帶動農民就業59萬人,比去年增長40%;實現淨利潤56億元,比去年增長43.5%;預計年末創業人數達到31萬人,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2萬人,拉動農民人均增收1500元。
談到近年來綏化農民“雙創”的特點,門貴昌介紹說,一是創業方式向模式化轉變。農民創業方式由以前的主要依靠政府、勞動力市場和單打獨鬥向多種新型經營主體合作化闖市場轉變,形成了合作組織帶動、村集體帶動、産業帶動等7種創業模式。通過推廣實踐,綏化市先後培育了200個“農民創業領軍人物”,創建了100個“農民創業示範基地”,被評為國家返鄉農民工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綏棱縣被評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縣”。二是創業領域向多元化轉變。農民創業領域由簡單的勞務輸出、種養業、建築業等向農産品加工、農村物流、農家樂、互聯網等新的行業和領域擴展。創辦農産品加工中小企業達691個;創辦社會服務企業4934個,個體運輸企業5997個;創辦各類農村電商主體2874個,鄉村旅遊、農家樂從業人員1.89萬人。三是創業規模向集團化轉變。在全市200個領軍人物中,投資規模在100萬元—1000萬元的占54.5%,年純收入50萬元—500萬元的占50%。青岡縣萬德福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幾年的不懈發展,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産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由原來的單純粘玉米升級為玉米漿、玉米餅等深加工産品,并注冊了“雲淇”産品商标,産品遠銷全國各大中型以上城市及俄羅斯等地。四是創業作用向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轉變。農民創業對于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作用明顯。在農民創業領軍人物群體中,有8人創辦了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今年上半年,這些企業銷售收入達3.1億元,納稅110餘萬元,創造近500個就業崗位。五是創業方向帶領貧困戶脫貧轉變。全市200名農民創業領軍人物裡,有45人在興辦合作社及企業過程中,安排本村及周邊村屯貧困農戶就業,共吸納帶動近1500名農民就業脫貧。
門貴昌說:“下一步,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會議精神,大力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村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創業就業環境,按照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産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的目标定位,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全力推進農民創業工作再上新台階。”
依安縣勞務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陸長生
當好農民的“耳朵、眼睛、腿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城鄉融合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依安縣勞務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陸長生說,通過認真研讀十九大報告使我認識到,農村要持續發展,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就要留住農民,适度規模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創業就業增收,不僅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更要讓創業農民不走彎路,把創業者扶上馬、送一程。
依安縣通過建立“一區三園”,扶持農民創業創新。“三園”是農村創業園、農村産業園和農業科技園。作為農民創業就業的重要載體,由政府建設服務基地,孵化農民創業。園區内的依烽特種陶瓷就是解放鄉返鄉農民投資6000萬元興辦的,效益看好。眼下在園區創業的農民接近5000人,人均年收入達3.2萬元。縣政府規劃批準了11處農村創業園區,實現了農民自主創業、農業轉型升級和産業富民三大突破,園區被省農委評選為第二批創業示範基地。農村産業園内實現了馬鈴薯産、繁、儲、加、銷全産業鍊發展,帶動農民創業600餘人。以位于本縣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和依安縣電商産業園為載體的農業科技園,孵化農民創業,促進本地優質農産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電商産業園客服人員150多人,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依安縣還建立了銷售、融資、培訓和宣傳“四個創業平台”服務于農民創業。在銷售平台上,出台了農村經紀人扶持政策,組建了馬鈴薯、大鵝等11個産業協會,培育了農村經紀人255人,他們充當農民的“耳朵”聽市場,當農民的“眼睛”看市場,做農民的“腿腳”跑市場,走活了依安農産品銷售這盤棋。在融資平台上,投資建立保障資金,向金融機構提供2000萬元擔保,融資貸款2億元,發展蔬菜産業;發放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5888萬元,帶動1100名婦女創業。在培訓平台上,每年開展創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各類産業技能培訓1萬多人次。在宣傳平台上,一年内,向省農委推薦了52個創業典型、3名農村實用人才、17處創業基地,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依安縣政府出台了多項政策對創業農民進行扶持,對飼養大鵝1萬隻以上的農戶獎勵1萬元,3萬隻以上的獎勵2萬元。今年得到獎勵的有15戶,帶動全縣1200多個養殖戶。向木耳合作社投入1400多萬元,今年種植木耳1000萬袋,僅此一項農民創業增收1000多萬元。政府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對農村創業園區、創業基地進行扶持,放寬創業人員用地限制和人員身份限制,在電價、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傾斜,對具有地域特色的産業給予資金等政策支持。
陸長生說,十九大為鄉村發展描繪了美好願景。眼下,依安正抓住城鄉融合這條主線,打破身份界線,以農村實用人才為主體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走城鄉居民共同創業就業之路。明年要圍繞着陶瓷、食品、生化三大産業,實施增糖、增薯、增鵝計劃,完善創業創新園區和“四個創業平台”建設,引導合作社和企業聯合經營,促進農民創業、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