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次機構改革,重點是理順了上下管理關系,優化了管理職能,以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實際上隻是有的大單位級别變小,領導人數沒有減少,單位個數減的不多,職工人數變化不大。一個縣改前是50多個局,改後為20多個一級局,30多個二級局,還有若幹個局級辦、聯、會等機構。
以縣的人力資源局為例,是以原勞動局,人事局為基礎組建。改後增加了就業局,社保局,醫保局,機保局等,統一合在人社局名下,組建人力資源局。其下屬的各局,雖然不是政府序列單位,但考核管理财務都是單列。這些二級局的人事任免,開始由縣政府常務會決定,為體現黨管幹部的原則,後都改為縣委常委會決定。級别都屬正科,隻是不經人大常委會任命。
改革後,領導職數沒有變,編制人員基本上沒有變。隻是把職能相近的進行了重新組合,便于集中管理和方便辦事。
随着交通、通訊事業的現代化,現在可管理的區域距離應該增大;随着市場經濟的成熟,政府的管理應越來越宏觀;随着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動,原有區域人口大幅減少,現在單位管理的内容逐步減少。故此,機構改革需要下深水。
如果仍然是簡單的機構合并,一是上級條塊管理難以落到實處。二是拆小局并大局,大局下邊設二類局,領導人數還是那麼多,職員也還是那麼多。沒有解決财政供養的困難,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通過幾次改革優化,該改的大部分已經改了,本次改革,再把主要方向放在級别内的撤并,難以達到機構改革目标。
即使存在個别的部門職能,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适應,管理上存在重疊現象,隻是繼續完善,應不要列入本次改革的主要任務。
本次改革,應認真研究區域調整撤并,人員的精減,在機構改革上,邁出一大步。
随着市場經濟發展,大量的人口湧入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的縣隻有三、四萬人口,不及發達地區一個鎮的人口規模,仍然設置幾大班子,幾十個局機關,十來個鄉鎮,吃公飯的太多,财政壓力巨大。
老家一個縣,設市後分為三個區,這幾年又增加經濟開發區,經濟試驗區,每個區都要配齊下屬機構和人員。
十年前,一個區還有二三十萬人口,現在隻有十來萬。就是一個七十多萬人口的縣,現在也隻有四十萬左右人了。如果隻是簡單的在縣内職能拆并,官員沒有減少,供養人員沒有減少,沒有實現改革的目标。
本次機改,建議根據平原、丘陵、山區不同情況,規定每個縣(區)管轄面積和人口。假如:平原一個縣(區)管轄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公裡,人口不少于100萬。丘陵面積不少于1500平方公裡,人口不少于60萬。山區面積不少于2000平方公裡,人口不少于30萬。全國就會減少三分一的縣(區)管理單位。
六、七十年代,市縣(區)管理面積和人口都較大較多。後來不斷的分市、分縣(區),成立開發區、試驗區。縣級單位越分越多,領導職數和人員不斷增加。
現在一切都現代了,完全沒有必要把管轄區域劃的那麼小。
從工作職能講,現在是市場經濟,很多方面要依靠市場的手段調節,過多的幹預,不利于經濟發展。
本次機構改革,無論是縣局,還是鄉鎮,都應該大量的精減人員。六、七十年代,一個鄉鎮就隻有七、八個人,大的鄉鎮十來個人。隻有一部搖把子電話,下村調查處理問題全部是走路,還是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八、九十年代,鄉鎮幹部編制的人也不多,但任務艱巨。要負責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生育,林業、國土管理,“三大國策”都是一票否決。農業稅,提留統籌款,集資款的征收等,工作壓力巨大。
如在經濟發展上,村村栽桑、栽果,種棉、種煙、種藥,全部要規劃、實施、驗收到戶、到塊;推廣雜交水稻,推廣地模覆蓋等農業技術,都是鄉鎮幹部到村、到戶、到田地,層層動員落實檢查;生豬、牛、羊、小家禽的品種改良,圈舍建設,填槽填欄,大戶培養等,都要落實檢查驗收到戶。計劃生育,發現一個要超生的,白天晚上都要去落實。征糧征稅,更加艱巨。每年冬春,都要組織動員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修塘、修渠、修路等,與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要限期完成任務。
那個年代沒有手機,通知信息全靠人傳達。下村靠走路,後期才有自行車,所有的事情都要抓落實,出成績。
現在,鄉鎮的任務雖然是很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但比過去輕松多了。現在還有派出所法庭,把治安調解工作負責了。
縣局裡邊,人浮于事的多,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一些人還不會做事,年齡大了的等待退休,不做事,個别有關系有靠山的人,不想做事。單位裡要說忙,忙的是幾個骨幹和部分局領導。
縣裡有的部門就是休閑養老的多,人大、政協,人員不少,具體事情不多。統戰、武裝部、團委、婦聯、工會、作協、文聯等單位,耍的人也不少。
教育部門,有的一個班隻有十幾個學生,有幾個老師,一個學校百十号人,有七八個領導。人浮于事的現象也很嚴重。
縣機關如此,市機關也差不多。
所以,撤并一些小的鄉(鎮)縣(區)及市,大量的精減公務人員是社會的呼喚,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