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情報局,當前最火熱的網絡綜藝節目,除了“污”,火星情報局最大的特點就是情報局局長與情報員之間碰撞出異想天開、腦洞大開的火花,這正如當前的汽車工業,或者準确的說是汽車科技行業——誕生于美國矽谷的特斯拉橫空出世,開辟了全新的汽車制造領域。之後,越來越多的IT行業科技公司相繼進軍汽車行業,如谷歌、UBER已經進入深度研發階段,而在國内百度、樂視蠢蠢“已”動⋯⋯車企方面,在傳統機械技術越發“透明化”的今天,車企巨頭們也紛紛拿出巨資或是獨立研發或是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創立單獨的未來技術部門(如沃爾沃、法拉利與蘋果的合作)。
總之,各種看上去異想天開腦洞大開的全新領域汽車技術、設計、車輛、品牌在最近一兩年層出不窮,并且它們中的一部分将在不久的未來切實應用到我們的汽車社會之中。那麼本期“汽車版火星情報局”為我們帶回了哪些“輿情”,請看情報員X的描述:
情報員X:
未來市民出行“懸在”空中
近日,在第十九屆中國北京科技産業博覽會上,一項名為“巴鐵”的中國原創發明驚豔亮相,這是一種完全依靠電力驅動的大運量寬體高架電車。也被稱為“空中奔跑的巴士”和“陸地空客”,具有地鐵一樣的大運力,還能像巴士一樣在地面上運行。這種高架電車下層镂空,車輛可從其底部穿過,有效緩解擁堵;上層能載客1200-1400人,而因采用的電力驅動,時速可達60公裡/小時。
局長大人:
其實類似空中巴士的設想并非剛剛才有,幾年前吉利汽車掌門人、素有“汽車瘋子”之稱的李書福就提出過類似的想法,而在國外關于磁懸浮汽車的概念也與之異曲同工。隻不過我們現在将這樣的設想進行了概念化和實驗化。從技術層面來講,空中巴士也并非是頂尖科技,但要在未來實現須克服兩大難題,一是所需資金和工程量巨大,當然我們并不缺錢,但怎樣規避城市中的立體交通,比如立交橋、下沉式隧道是個難點。二是城市交通環境是極其複雜和千變萬化的,因此空中巴士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工程,他需要整個交通系統足夠的智能化,并且具象到每一個交通參與者。因此本局長判斷它很難在國内城市大規模實現,但可能在個别符合條件的城市試點,就好像輕軌之于重慶。
情報員X:
第一個無人駕駛汽車通行城市将在中國!?
這是百度CEO李彥宏說的!在近日舉行的2016貴陽大數據博覽會上,百度公司CEO李彥宏介紹了百度跟地方政府的無人車實驗合作,他提到蕪湖市會專門圈出來一個區域,供無人車來實驗,這個區域将來是不允許有人車來行駛;另外,百度現在也在跟貴陽市政府在探讨無人車的實驗區。而在之前的5月16日,百度與安徽省蕪湖市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宣布将在蕪湖共同建設“全無人駕駛汽車運營區域”,正式宣布百度無人駕駛汽車開出了商業化運營的第一公裡。
而時間再回調到去年的12月,百度對外宣稱百度無人駕駛車路測成功——首次實現了城市、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
局長大人:
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百度一定要跟谷歌同場競技。不過據局長大人所知,未來一年的時間内,美國佛羅裡達州西南部一片占地 18000 英畝的地區将成為全美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的小鎮(Babcock Ranch),因為這座小鎮将完全依賴太陽能和無人駕駛汽車,對于誰将更快,局長大人覺得猜測意義不大,不如實幹興邦。不過就像李彥宏在貴陽演講的那樣“無人車的例子可以告訴大家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也許我們下一撥的産業技術革命不僅僅是建立在大數據的技術上,更多的會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無人駕駛計劃也許隻是百度商業進程的一個步驟,當然,李彥宏現在還需要抽身處理商業化進程過速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
情報員X:
Jack不是人,但它必須與人類共存
最近,奧迪把一輛自動駕駛A7(代号Jack)開上了德國A9高速公路。奧迪對無人駕駛汽車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理念——自動駕駛汽車僅遵照交通法規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給自家自動駕駛汽車教授一些人類司機的道路行為方式。因此奧迪還在嘗試讓Jack能夠更好地在道路上和人類司機共存。比如,這台A7如今已經學會了更多的人類司機行為,可讓駕駛方式看上去更加自然,比如在大型車輛駛過時留出更多空隙。盡管距離奧迪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一段時間,但這家汽車廠商已經做出了一些大膽的承諾。據悉,明年上市的2018款奧迪A8将可在部分道路上提供自動駕駛功能。
局長大人:
局長大人覺得,奧迪還是很有大局觀的嘛——無人駕駛汽車必須學會與人類司機共存。盡管從目前的情形來看,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已是大勢所趨,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将會有很長一段時間與人類司機共存,但怎樣共存?并不是一道簡單的題目,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駕駛習慣和脾氣,舉一個似是而非的例子,前不久局長大人的一對同事去某國度蜜月,目睹一起雙車擦挂事故,兩位司機下車後第一時間相互鞠躬緻歉,那麼要是在其他地方呢?
情報員X:
兩個小時當然不能制造一部真正的汽車,那麼兩天呢?
每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Bangalow小鎮上都會舉辦一項傳統有趣的比賽活動:Bangalow比利車大賽。參賽者可以帶着自己DIY的各種古怪樣式的比利車,但是有一條,這種比利車是不準安裝發動機等推進裝置的。這意味着車手隻能坐在車上讓比利車依靠自己的重量滾下山坡。而今年的比利車大賽迎來一輛與衆不同的參賽車——由Steve Rosewell帶來的3D打印比利車。由于參賽車不能擁有推進裝置,因此要赢得比賽就要在空氣動力設計上想辦法,而這正是Steve Rosewell要做的。Rosewell原本就是一位出色的設計師,他經營着一家名叫Studio Kite的設計工作室。作為3D打印技術的堅定信仰者,Rosewell抓住這次參賽機會,設計開發了一款外形相當拉風的車Bukitty。
局長大人:
這個故事讓局長大人想到了《魔鬼複制人》和《雲圖》兩部電影,雖然它們跟3D打印技術沒太大關系,但還是有那麼點意思。而從這部3D打印車設計者Steve Rosewell的照片來看,對,一看就是個科學怪人。而他的作品——隻用兩個小時打印出來的Bukitty當然不是一部真正的汽車,如上所述,它沒有動力系統!但是未來呢,選擇一種合适的材料用兩個小時打印出來,然後再用兩天時間為它組裝上一種合适的動力來源——也許是太陽能什麼的,再添加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也許它真就成了一部車。未來,誰知道呢?
情報員X:
一“顆”“種”出來的汽車,能吃嗎?
既然有3D打印機打出來的汽車,那麼自然就有從地上種出來的汽車。今年的米蘭設計周上,豐田Setsuna概念車正式亮相,豐田希望通過該概念車表達家庭傳承的理念。概念車的日文名稱為“刹那”,該款概念車最大的特點是使用的材質——車身材料為柳杉木闆,而車體主框架則由日本桦木制作而成,整車在制造過程中,采用了日本傳統手工工藝,整個車身結構在組裝過程中,沒有使用一顆螺絲或鉚釘。而早在幾年前,奔馳和日産就分别推出了“種植”出來的概念汽車,例如奔馳的Biome概念車由奔馳北美設計中心操刀,不僅參加了洛杉矶挑戰賽,還與《狂野飙車》遊戲合作,在該遊戲中以頂級賽車的形式出現。設計師設計了一枚奔馳“種子”,将該種子像種植蔬菜水果一樣,放在溫室裡,這輛車就會逐漸發育,并最終出廠⋯⋯夠瘋狂、夠讓你腦洞大開吧。
局長大人:
對于生活在火星的局長來說,對地球上的材料學的确不大在行,因此原諒我“竊取”一段地球專家關于“汽車使用木質材料種種好處”的言論吧——“首先是輕,一立方厘米的木材重量一般在0.5到0.8克之間。同樣體積的鋁重量在2.7克左右,鋼則重8克。以榉木為例,榉木重量隻有鋼的十分之一,但強度能達到鋼的三分之一。在言必談環保的今天,輕量化就意味着少排放。再考慮到一輛汽車的整個生命周期,比如報廢以及回收利用,木材的環保性能會很明顯。不僅如此,和鋁、鋼及其他複合材料相比,取用木材也基本不會産生什麼副産品。而對于一些地廣人稀植被茂密的國家來說,還可以就地取材,節省了運輸環節以及廢氣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