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之熱,這兩年尤甚。前有三星堆萬衆矚目的直播,後有敦煌研究院考古招聘的熱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考古産生興趣,并想要了解得更多。9月28日,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正式開始播出,又吸引了一波人們對考古的關注。
說考古,就離不開遺址。遺址二字,早已是個耳熟能詳、無需贅述的詞。但你知道什麼是“大遺址”嗎?
航拍秦始皇陵 圖據視覺中國
大遺址,就是“遺址中的遺址”——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寝、墓葬等遺址和遺址群。比如殷墟,比如良渚,比如秦始皇陵,三星堆、二裡頭、石卯也有資格進入“大遺址”之列。
在這本名叫《考古中國》的書中,就精選了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每個遺址各邀請一位對其十分熟悉的考古學家來介紹。在他們的講述中,也“無意”間透露出不少十分有趣的“秘密”——這些秘密,有些還真是令人震驚。
【殷墟】
一場最早被記載的車禍 一顆煮過的人頭
想要了解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就必須了解著名的殷墟。那裡是商王朝最後一座都城的所在之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商朝人将其稱為“大邑商”,現在的考古學者們則稱之為殷墟或安陽殷墟。
殷墟得以被發現,與甲骨文有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學者們找到了那批神秘“龍骨”來自何方——正是殷墟。殷墟當年最輝煌的時光持續了200多年:自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1046年。
殷墟 圖據IC
坑底的司母戊鼎模型(已更名為後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它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
現在人們在殷墟所見到的遺物,基本上都是商王朝晚期留下的。通過近些年的考古發掘,專家們一點點了解到3000多年前這座都城的面貌與居民生活。
在大邑商人口最多的時候,至少有10萬居民。一條一條的車轍,告訴我們當年這裡曾有過四通八達的道路。
殷墟車馬坑 圖據IC
考古工作者們還在殷墟發掘出一條2000多米的溝,這是用來給水流改變方向的。水溝的沿途,布置了一些作坊,比如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等。當年的工匠們當然沒有什麼“環保”意識,他們想偷懶的時候,會把鑄銅、制陶的渣滓就近倒進水溝,但這剛好給考古挖掘者們留下了這條水渠是“工業用水”的證據。
這種跨越3000年的“信息傳遞”,正是考古最迷人之處。
商王武丁時期“土方征”塗朱蔔骨刻辭,出土于殷墟。因蔔辭完整,字口塗朱,被稱為“甲骨之王”
大量出土的甲骨文,更為研究商朝的學者們提供了無比寶貴的信息。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一條記載,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場車禍記錄,車禍的受害者是當時的商王。
這場車禍的發生,是因為這位商王不聽話——不聽蔔辭的警告。他在癸巳這一天占蔔,詢問:10天之内是否有災禍。占蔔了幾次,結果都不好。
但這位商王偏偏“不信邪”(或者以為災禍會出現在其他方面吧)。他在甲午這一天,堅持要出門打獵。出門之後,随行臣子駕車的馬受了驚,撞上了商王坐的車。結果,臣子的車斷了車軸,商王的車直接翻了,坐在車上的王子還摔了下來(不知受傷沒有)……
從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一件青銅甗。甗是一種炊具,類似現在的蒸鍋。外觀上看來,普普通通,但考古人員在這個甗裡面,發現了一個人的頭骨。
裝有人頭的青銅甗(攝影:動脈影)
最初,他們以為這個人頭是從某具散亂的屍骸那裡,“不小心”滾進青銅甗的。結果,十多年後,又發現了另一件也裝有人頭的青銅甗。考古人員于是對這個頭骨做了檢測,顯示鈣質流失嚴重——這意味着這個人頭被特意蒸煮過。
其餘諸多有關商朝的考古研究都顯示,這确是一個有着血腥“人祭”習俗的王朝。
【阿房宮】
它沒有被項羽燒毀 它從未真正建成
秦朝雖然短暫,卻給後世留下了幾項堪稱奇迹的“超級工程”,比如萬裡長城,比如秦始皇陵兵馬俑,還有阿房宮。再加上秦直道,它們并稱“秦始皇的四大工程”。
阿房宮的出名,與杜牧那篇千古名文《阿房宮賦》不無關系。尤其開頭那四句,氣勢磅礴,無比凝練——“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在杜牧的筆下,阿房宮已經不是一座宮殿,而是一個巨大而奇幻的世界——“長橋卧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霁何虹?……一日之内,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可歎這樣一片華麗而雄偉的宮殿群,卻被項羽的一把火燒成白地,“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了蜀山的森林巨木,可惜了無數勞工的血汗。
阿房宮前殿遺址發掘現場
然而,考古學家們告訴你:别歎息,阿房宮或許從未真正建成,也沒有真的被大火焚燒。
2002~2004年,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秦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全面鑽探和深入發掘。他們沒有發現紅燒土(經火焚燒的土塊)的任何迹象,也确認了阿房宮前殿并沒有真正建成,隻建成了夯土台基和三面宮牆。
那,杜牧為什麼這樣寫呢?
公元825年,年僅15歲的唐敬宗即位。這位少年天子玩心很重,大修宮室,貪好聲色。當時杜牧也隻有21歲,但他的憂患之心遠勝王朝的執掌者,這篇《阿房宮賦》,主要目的是為了借古諷今,提醒皇帝勤政愛民。至于阿房宮真實情況如何,并不是他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畢竟,這是文學作品,不是紀實報告。
阿房宮遺址 圖據圖蟲創意
秦始皇去世後,修建阿房宮的工人被遣去進行帝陵的收尾工作,帝陵完工後,工人們繼續回去修阿房宮——沒修多久,陳勝吳廣就起義了。這批辛勞的工人,随即又被編入軍隊去打仗。
阿房宮從此再也沒有繼續修下去了。它成為迄今為止古代世界最大規模的夯土建築,一如秦始皇陵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墓一樣。
【石峁】
夢幻般的“瑤台”不在月宮 在沙漠中的石頭城裡
石峁遺址位于著名的毛烏素沙漠東南緣。這片沙漠是王家衛經典電影《東邪西毒》的取景地,也是21世紀中國享譽全球的成功治沙案例——昔日的沙漠幾乎已經被綠洲覆蓋,聯合國環境專家稱之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其實,和現在世界上的許多沙漠一樣,毛烏素在更久遠的過去,也曾是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是匈奴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之一。
陝西榆林境内的毛烏素沙漠,圖據視覺中國
東晉時期,赫連勃勃在這裡建立了大夏國,定都統萬城,也就是如今榆林和鄂爾多斯交界地帶的“白城子”。這處白色的古城,是匈奴人留在東亞乃至世界上的唯一一處都城遺址。
而石峁遺址當年有人居住的時代,則比匈奴人還要早2000多年,恰好處于新石器時代最晚階段與夏朝過渡的時間節點上,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前夜”。
考古學者們首次關注到石峁遺址是在半個多世紀前。1958年,陝西省開展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記錄了這處“石峁山遺址”,但沒有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雖沒有進行,附近居民們卻一直在偷偷“挖寶”:1966年~1976年,大約有1500~1600件玉器從這裡流散出去。當時一位陝西文物管理方面的專家帶了30元經費去收購了一批玉器,後來成為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石峁皇城台遺址俯瞰影像圖
直到2011年,石峁考古調查工作才全面啟動,第二年,這座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構築技術先進的石峁城址,終于自曆史的迷霧中漸漸浮現。
除了以動物形象或神獸圖樣出現的精美石雕之外,石峁的一大獨特之處,就是嵌滿了牆壁的玉器。
這些玉器多半都是片狀的——玉鏟、玉璜、玉钺……應該是為了便于插入城牆的縫隙中。這種“藏玉于牆”的做法,徹底颠覆了此前考古界普遍認為石峁玉器來自墓葬的認識。放眼全國的古遺址,在牆壁中嵌入這麼多玉石的做法也是極為罕有的。
遺址台基護牆上精美奇絕的石雕
石峁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著名上古文獻《竹書紀年》中記載:“桀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晏子春秋》裡也有“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棄德行,為璇室、玉門”的記載。
所以,在石峁古人的實踐中,“瓊樓玉宇”不是蘇轼詞中寒冷奢華、晶瑩剔透的月宮,也可能是在巨大石牆中密密麻麻地嵌入片狀玉器,用這種“摻雜”的方式,讓宮殿成為他們真正的“瑤台”。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