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媽
我的媽媽是一位農村的小學老師,有一次我問她,家裡的孩子,爸媽都外出打工,他們想不想爸爸媽媽?媽媽回答我說:怎麼會不想?有的孩子下課以後趴在桌子上,問她哪裡不舒服嗎?回答說,想媽媽了。
這個場景,我一想起來就很不舒服。所以,在我生下樂樂以後,盡管婆婆多次勸說讓斷奶以後由她帶回老家去養,讓我好專心上班。我一直沒答應。樂樂每天晚上睡覺,都是跟我一起睡的,如果換個地方不适應,想媽媽了該怎麼辦?上幼兒園之前,實在不忍心讓他提前感受分離焦慮。
前幾天看到李玫瑾老師的一句話:“小的時候沒有被人善待過,不要指望他成長後善待社會”,她是根據那麼多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得出的結論。在她的觀念裡,十幾歲的孩子,家長打也不聽,罵也不聽,是因為在孩子六歲之前性格形成關鍵時期沒有給予孩子最好的關心和陪伴,所以孩子長大以後根本就不聽父母的話。
0到3歲依戀期
3歲之前給孩子最好的是父母的陪伴。孩子最好在3歲之前跟一個固定的人形成一種依戀關系,而這個人選最适合的是媽媽。在這段時期,也是安全感形成時期。這段時間,如果母親能夠給予孩子最優質的陪伴,那孩子的安全感就比較足。那他的性格就會相對來說比較陽光。
我全職帶樂樂的時候,雖然說沒有收入,但是我們朝夕相處,我知道他是什麼樣的性格,需要的是哪一種指導,所以樂樂在我的面前比較乖,還非常願意跟我交流。
3到6歲性格養成
3歲的孩子性格基本就會形成,而到6歲性格就已經形成。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做好引導工作。不能隻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還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家長在這一段時期,完全把孩子教給老人,再加上老人的溺愛,很不利于孩子的性格養成。
3歲的時候,也是給孩子講規則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讓他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面對問題時才能更好的解決。6歲之前,沒有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沒有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也沒人在他做錯事情的時候教他該怎麼處理。所以,等到青春叛逆期來臨的時候,可能就真的會把父母當成仇人天天對着幹。
真的為了孩子好,希望家長都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多陪陪孩子,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小的時候我們多費點心思,等孩子長大了就少操點心。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系、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系更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