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營銷心理小卡片
- 1.尾數往往影響銷量?
價格競争是市場營銷組合中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最難确定;因為價格是影響交易成敗的關鍵因素,所以這一因素中往往充斥着大量的心理學技巧。
19世紀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數字“差異”非常敏感,但對「絕對大小」沒有太大感知,于是就催生出“心理定價策略”。
品牌基于市場管理條例下,利用消費者購買心理因素,有針對性确定各種産品價格,其中最常用的是“尾數定價法”。
比如:去超市購物,商品上為什麼寫24.98元而不是25元?相差幾分的價格,卻會讓消費者認為24.99元真便宜,25元真貴。
羅格斯商學院營銷學教授羅伯特·辛德勒(Robert Schindler)曾對尾數定價心理營銷做了一個研究,TA發現以.99結尾和以00結尾的兩種價格,商品銷售量影響差異巨大。
很顯然,利用好“小差異”往往可以創造更大的收益。
芝加哥大學的肯尼思·維斯尼斯基(Kenneth J. Wisniewski)也做過一項研究,通過對比再次驗證以“99”結尾價格的魔力性。
他們将要出售的奶油價格從89美分降至71美分,便宜20美分時,記錄的銷量上升65%;而下一步降至69美分,再便宜2美分時,銷量猛增到了222%,令人咋舌。
再比如:
一件商品原價9.15元,下降到6.98元,消費者随便一看好像便宜3塊左右,實際上隻減少2塊錢,但給消費者帶來優惠3塊多的感覺,這就是“構建”相對差異的魔力性帶來的效果。
當中重要的原因是,價格本身具有模糊性,不同的人往往無法确定某個品類的商品售賣絕對價,那隻能選擇“差不多的”價格。
這就意味着,商家可以從消費者内心“構建”價格,既然對絕對數值不敏感,那麼就努力構建差異值。
- 2.整數定價在哪些場景下?
整數,顧名思義與尾數定價相反,即一般以0作為尾數的定價法。
這種舍零湊整的策略實質上利用消費者“按質論價””一分錢一分貨“的兩種心理,常規用在名牌商品上或交易頻次比較高的品類上。
随便舉兩個例子:
移動支付未流行時,如果顧客為購買一瓶水、一個牙刷而迫不得已搜索口袋四處尋找幾毛錢的硬币,那此刻心裡大概率一團惱火,零頭太多就顯得麻煩。
因此,對于日常生活用品,銷售商常常采用整數定價法,如水飲品市場,樂百氏、娃哈哈的産品,均以整數1元、2元定價。
這樣可以讓購買者輕松快捷付款,節省時間,方便雙方的交易過程。
與上述相反則是“禮品、奢侈品”,你會選擇購買99 元的禮盒送嶽父還是100 元?大部分人會買100 元;因為顯得你對嶽父的重視。
100 某種意義上就是比99 元高出一檔。
或者一套私人定制的西裝,定價9998 元和10188 萬元完全存在不同差距,明顯後者彰顯身份;前者很容易讓人産生打折的錯覺,因此整數也有提高價值的作用。
- 3.把數量放前面?
“錯覺定價法”是利用顧客對商品價格知覺上的誤差性,巧妙地确定銷售價格的一種定價方法。
很多高端商品和服務都會在産品附加上花費很多精力,目的都是為了消除顧客的焦慮。
比如:
當賣家和消費者說“29.9元/50個”時,顧客不一定認為便宜;但是當你說“50個/29.9元”時就會産生很便宜的錯覺,這樣消費者才有購買的沖動。
假設在電商平台,商品展示頁再加上已經有3589名顧客已經下單,看似毫無關聯的大數字,都會讓“29.9元”産生很便宜的錯覺。
也就是說,當商品的數量大于價格時,通過排列組合放在前面會給消費者造成廉價實惠感,而反之“隻會陷入同質化競争中”。
- 4.如何被座位效應影響的?
先舉個例子,人們會直觀認為5.00元和4.95元之間差距要比5.05元和4.00元之間差距要大,而這僅僅是受左邊數字的影響:5比4大。
在心理學中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左位效應(The Left-Digit Effect)。
通常指人們對數字大小的判斷會受到多位數中最左側數位的影響,尤其在一個人處于忙碌、疲憊、認知資源損耗情況下,大腦相對緩慢而理性部分減慢。
其他領域也同樣,比如:
金融市場中,當股票從4美金下降至3.98美金會有大量的人買入,24小時回報率的顯著變化也很容易受這種細微差異的影響。
亦或者在健康領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有一項紮心的研究,醫生更願意給79歲的老人做手術。
相對于80歲的人,哪怕隻差幾周醫生都會認為,79歲更加年輕;所以即使在至關生死的醫學領域,人們也逃不過座位效應的影響。
生活中女生也同樣,TA們在暴露自己年齡和體重時,總喜歡說自己19歲或29歲,而不願意說20歲或30歲,110斤的體重也會說成108.5斤等等。
明星在娛樂圈做節目均會利用該效應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明白這個道理時,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呢?1)不要趕整數,2)盡可能利用先小後大原理。
電商發購物券,确切的金錢數會調動消費者的理性腦,199元優惠券似乎比200元面值更大;不論哪種原理,隻要利用好“9”“8”組合,能為品牌謀取很多福利。
- 5.招徕定價,總是忍不住想看?
每逢618、雙11電商平台大促,總能通過算法看到曾經點擊過的商品出現在APP首頁,但似乎有些商品頭圖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
當你點進去看時發現“又恢複了原價”,這種方法通常被稱為“招徕定價法”。
什麼意思呢?
平台會利用消費者求廉價的心理,特意将某幾種商品的價格定得較低以吸引顧客,同時也能延伸其他品類售賣;比如:
你在平台上看到一部iPhone 13Pro max可能7199元,但進入詳情頁才發現是最低配置。
當然,也有品牌以擡價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圍觀。
如同某地有款打火機售價5000元,人們都想看看到底什麼樣居然賣這麼高;結果挺失望,除材質外沒什麼特别,但是旁邊3元的打火機卻賣得很好。
為什麼?
某種意義而言和“錨定效應”相似,品牌定價時常借助“錨定價格”來推其他商品。
購買者在評價産品時,大腦中也常有一個參考價格,因此“招徕定價”在越來越頻繁的促銷活動中作用最明顯。
好比,大型商場節日促銷經常采用“優惠大酬賓”宣導活動,招徕價格就是其中亮點。
商家把制造商的建議與零售價,以現在熱賣價進行比較,并标注減價原因,暗示消費者關注差價,引導搶購從而擴大宣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