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一項嚴謹的工作,除了古墓中那些珍貴的器物外,一些“不起眼”的物品同樣也可能具有極大的曆史價值。南越王陵墓中就曾發現了數量龐大卻毫不起眼的小文物,當專家們對其鑒定時,卻發現了它們巨大的曆史價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漢高祖劉邦在統一天下後,曾經派遣使者專門出使嶺南地區,因為此地有一個強大的王國存在,這便是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南越國在嶺南經營數年,曾一度與大漢國親如兄弟,往來密切,其巨大的國家财富,曾讓南越國王死後實行厚葬制度,南越國王的墓葬也成為了當時地下數得着的巨大寶藏。
1983年6月9日,在廣州市越秀區的象港山的一次工程中,南越第二代王趙眜的墓葬被偶然發現,吸引人不少國人的目光。墓葬中珍寶無數,包括各種金銀器,銅器,漆器,陶器,琉璃器等,總共有10434件之多,無論從墓葬規制還是珍寶數量,都稱得上是漢代時期墓葬中首屈一指的大墓。
專家們在清理趙眜墓葬時,偶然間在墓葬的西耳室角落的泥土中,發現了兩塊石頭組成的器物。當考古人員用毛刷小心翼翼的刷掉浮土後,發現這兩塊大石頭旁邊,還有數量繁多的黑褐色小石頭,仔細數了一下後發現,黑褐色的小石頭總共有4385顆之多,它們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為何會被擺在神秘石器旁呢?
專家們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們首先對大塊的石頭器物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該器物由一大一小,兩塊扁平的鵝卵石構成,在石器的表面發現了墨的殘 迹,因此确定該石器為硯台無疑。
既然已經确認了硯台的身份,毫無疑問,能與其配套出現的,無非是文房四寶之類的書寫工具,這些黑褐色的小石頭随即也被證實是用于研墨的墨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書法文化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曆史,由此衍生出來的硯墨文化也頗為深厚。古人對于硯台的材質就極為講究,以質、音、色、紋為标準,而墨文化的發展也同樣繁榮,古代文人士子們每日與書墨為伴,總結出了“黝如漆,輕如雲,清如水,渾如岚”的經驗理論,用以鑒定墨的品質優劣。
為了揭開南越王趙眜墓中硯墨之謎,考古專家們還對二者進行了專門的測試。專家們先是将硯台放上少量的水,再用墨丸于其上,用硯石緩慢開始研磨。
負責測試研磨的專家注意到,當他用硯石對墨丸進行研磨時,研磨出來的墨汁黑褐如漆,輕盈細膩,沒有一絲絲的糙陋之感,由此也能看出,兩千年前古人的硯墨制作工藝已經趨于成熟。
專家們找來宣紙鋪平,随即用毛筆飽蘸墨汁,在紙上揮毫寫下“這是出土墨丸的墨色”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隻見紙上的墨汁圓潤飽滿,色彩黑色褐發亮,同時還散發出了淡淡的芳香味道,讓人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兩千年前的古物。
專家們還發現,紙上的墨色居然與前室及主棺室室門上的彩繪顔色一緻,顯然是繪制前後室完畢後所遺留的實用物品。
要不是親眼所見,考古專家們肯定不會相信古墨居然如此神奇,在那個生産力極不發達的年代,古人居然用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制造出如此高檔的物品,着實讓後人驚歎不已。
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祖先們就是靠着這種創新精神将華夏文明傳承下來,同時也為後世子孫留下了一筆又一筆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