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喪葬風俗? 人有生就會有死,這是世界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苗族人眼裡,不論是出生還是死亡,都有一定的禮節,出生有出生禮,死亡有葬禮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各異,古希臘哲學家比克泰德曾經說過:“可怕的事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恐懼”[2]而苗族對死亡的理解是生命的輪回,是從一個世界向另一個世界的轉化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為了這個更好的開始,要舉辦喪葬儀式,尊重死者,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便成了本民族的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雲南省文山州喪葬風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雲南省文山州喪葬風俗
第二章 文山市麻地村苗族(青苗)為何重視喪葬習俗1. 為何重視喪葬習俗?
1.1 自古以來的風俗習慣
人有生就會有死,這是世界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苗族人眼裡,不論是出生還是死亡,都有一定的禮節,出生有出生禮,死亡有葬禮。不同民族對死亡的理解各異,古希臘哲學家比克泰德曾經說過:“可怕的事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恐懼”[2]。而苗族對死亡的理解是生命的輪回,是從一個世界向另一個世界的轉化。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為了這個更好的開始,要舉辦喪葬儀式,尊重死者,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便成了本民族的風俗。
苗族人對生和死的認識,即生和死都是人必須經曆的過程,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态。苗族認為老人去世應該是喜事,因為老人即将去世的時候,都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在世要承受很多的痛苦,而死去還得到了解脫。不僅自身得到解脫,還為後代減輕了很多經濟上的負擔,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敲打牛皮鼓和吹蘆笙來歡送死者,為了讓死者更好的踏上一條新生的路程,苗族對喪葬習俗格外重視。
1.2 孝道觀念
孝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即兒女不應違背父母和長輩的意願,正是受這一傳統美德的影響,苗族也很重視孝道觀念。在喪葬過程中,其他民族為了孝敬死者,披麻戴孝,而苗族則是雙手拿着三炷點燃的香,向死者跪拜,表示孝順。女的負責哭喪和料理家務,男的負責向死者跪拜以及擡上山是搭橋給死者過等等,在這些環節上都向後代展示着,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把孝這一傳統美德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麻地村對喪葬習俗尤為重視,甚至重于婚俗,結婚雖然是人生大事,但是它體現不出什麼來,最多也就是男女雙方的愛,或者雙方父母是否歡喜等。而喪葬習俗不一樣,從喪葬習俗中可以看出來子女是否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對待老人的,這些都會在喪葬習俗中體現出來。如果在喪葬活動中,表現出懶懶散散,那麼自己将會給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今後的生活當中,不論做什麼,别人都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自己。所以,在喪葬習俗中,以孝為先,做事認真仔細,不能盲目作秀,腳踏實地,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1.3 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苗族重視喪葬習俗的重要體現,平日裡我們似乎看不出苗族怎樣體現團結的,但是,隻要村裡有人去世,就可以體現出來。不論自家有多忙,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前來喪家幫忙,如果村裡有人去世,你不去參加的話,輪到你家的時候,也沒人來參加。因為村裡的每一戶人家都有可能安排到一些事,或者送禮的時候都是實名登記,哪家來了多少禮錢、送了什麼花圈等等。
重視喪葬習俗,其實也就是換一種方式來增強本民族的凝聚力,促進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團結不僅僅表現在喪葬習俗方面,還表現在其他各個方面,舉辦喪葬儀式除了為死者送别,其次就是為了減輕喪家的負擔。同時,增進鄰裡間的關系,促進本民族的團結,有利于本民族友好發展。
1.4 追根溯源
苗族不是文山的原住民,它是從其他地方遷徙來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苗族是從廣東廣西遷來文山,而另一種則認為苗族是從貴州經過廣西再到文山,這些說法都沒有依據,都是根據現在的苗族分布狀況來認為的。苗族不論是從哪裡遷徙來的,都帶有自己祖宗遺留下來的習俗,因此,重視苗族的喪葬習俗有利于追根溯源。
2. 怎樣傳承苗族的喪葬習俗?
2.1 文字記載
通過書寫的形式來傳承苗族的喪葬習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承方式。由專門研究苗族文化的人撰寫有關苗族喪葬習俗的内容,并将其保存下來,其中有研究價值的那些,可以供别人借鑒。文山苗族都自稱為“蒙”[4],而“蒙”有不同的支系 ,不同的支系,生活習慣上相差不大,但是,在喪葬習俗方面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這裡,筆者主要介紹三個支系,分别是“青苗”、“花苗”、“白苗”,這三者的區别主要從服飾、頭飾、說話的語調以及喪葬環節等方面入手。
花苗自稱“蒙叟”,其服飾主要以黑色、藍色為主,衣服和裙子繡有很多的花,顔色不怎麼鮮豔,中年及以上的婦女頭飾為一大個圓盤型,不穿珠子,均為布料。年輕人的服飾都随時代的潮流,如果愛美或者為了顯身材,則會選擇短裙苗族服飾,頭飾大同小異。在說話的語調上,音調有高有低,起伏不定,花苗說吃飯為“鬧蠻”,用青苗的語調讀出來則是吃晚飯的意思。在喪葬習俗方面,花苗的指路和選蘆笙師傅和青苗的不一樣,花苗的蘆笙師傅是誰會誰就上,不像青苗一樣通過論輩分來選。比如說:一個村子裡面隻有一個人會吹蘆笙,那麼村子裡遇到喪事,不用去請蘆笙師傅,村子裡的這位蘆笙師傅會自己來,其他的和青苗相差不大。
白苗這一支系在貴州自稱“蒙婁”[5],其服飾主要以黃色為主,以粉、藍、紫、綠色為輔。頭飾的話,不論男女,都用統一的頭帕作為頭飾。在文山白苗自稱“蒙豆”,服飾主要以白色為主,全套都是白色的。頭飾跟衣服配套,統一為白色,腰部都佩戴着圍腰,白苗在講話的時候經常在每一句話的後面加上“tia”的語氣詞,這裡的“tia”不代表任何意思。在喪葬習俗方面,白苗每當有人去世,親戚來送禮時要牽着一條狗來,随着年代的改變,現在都折算成錢,用錢來代替,免得遠方的親戚來做客還得從那麼遠的地方牽着狗來。各個支系的喪葬習俗既有區别,又有聯系,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苗族的喪葬習俗,各支系之間都會互相學習,相互借鑒。如遇到不懂得或者争議大的,可以查閱相關的資料,從而得出更為準确的解釋。
2.2 口頭傳述
在苗族的喪葬活動中,用口頭闡述苗族喪葬習俗中的每一個細節,這種方式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人們的大腦不可能一下子就記住這麼多的東西。隻有受傳者用心去記,多參加一些喪葬活動,才能掌握這一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比如說:筆者的父親在喪葬習俗這一方面還是比較了解的,而他教筆者在喪葬活動中,什麼時候改做什麼,該怎樣做?如果不參與到其中去,那麼最多也就是在口頭傳述過後記住一些,慢慢的就全部忘記了。喪事也不可能随時都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口頭陳述的,還是史料記載的,都要好好的學習,這樣,本民族的傳統習俗才不會被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