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當機槍出現在戰場上之後,騎兵叱咤風雲的曆史成為了過去。但是在機槍問世之前,在漫長的冷兵器戰争史當中,騎兵也不是所向無敵的。正所謂萬物相生相克,面對鐵蹄的威脅,農耕文明也創造了相應的一系列對抗騎兵的方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隻有認識到騎兵的不足之處,才能更好的理解騎兵的運用。今天,我們便從戰略、戰術、陣型、兵器等方面去分析該如何克制騎兵。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是國之重器,其戰力強弱甚至經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标準,然而,金無足赤,騎兵并非萬能的,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也經常會遇到不利于自身的情況。古代諸兵家多言用騎之道有八勝九敗,又有十利八害。所謂九敗者,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僞退,以車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伏我兩傍,斷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能往而不能反,或陷于天井,頓于地穴,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泥濘,所從去者遙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衆,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谷,叢林隐蔽,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高阜,後有高山,三軍戰兩水之傍,敵居表裡,此騎之艱地也。敵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污潴漸澤,進退不便,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望之廣易,進退相敵,此騎之陷地也。大意即指當騎兵無法擊破敵陣縱深,而被敵以戰車和騎兵迂回包圍背部受敵,這稱為敗地;追擊敗敵長驅深入,遭敵埋伏又斷絕我的後路,這稱為圍地;可進不可退,如同陷入天井,困于地穴,這稱為死地;前路難行而後路迂遠,敵人可以弱擊強,以少擊多,這稱為沒地;大澗深谷,林木茂盛,活動困難,這稱為竭地;左右兩邊有水,前面有大山,後面有高嶺,我軍在兩水之間同敵作戰,敵人内守山險,外居水要,這稱為艱地;敵人斷我後方糧道,我軍可進而不可退,這稱為困地;低窪泥濘,沼澤遍布,進退困難,這稱為患地;左有深溝,右有坑坎,高低不平,看似平地,進退都會招緻敵人襲擊,這稱為陷地。而八害則是指一,敵乘背虛,寇蹑其後;二,越阻追背,為敵所覆;三,往而無以反,入而無以出;四,所從入者隘,所回去者遠;五,澗谷所在,地多林木;六,左右水火,前後山阜,土地多污澤,難以進退;八,地多溝坑,衆草接茂。結合上面的九敗,概括而言騎兵忌狹窄險要的地勢環境,不利馳突;忌入口險要的山谷地形,無法發揮機動優勢快速撤退;忌側翼後背無掩護部隊,孤軍深入遭到迂回;忌河谷樹叢密布的自然環境,乘馬通行困難,忌溝壑縱橫草木繁盛的自然環境,容易折毀馬蹄同時遭遇伏擊,忌沼澤泥濘的地貌,會使馬匹陷入泥潭無法快速移動。可以說,克制騎兵時如果可以将其引入上述的戰場當中,那麼戰勝騎兵的概率會增大許多,甚至可以全殲敵騎。
▲雖然在戰場上叱咤風雲,但是在特别的環境下騎兵也經常會顯得一籌莫展
在之前關于甲騎具裝戰術的《甲騎具裝隻能排成列給爺沖?暴殄天物!重甲騎兵花式玩法超出你想象》文章中,我們說過騎兵破陣大多使用銳陣和雁行陣進行突擊,而相應的,在對抗騎兵的戰鬥中,則大多使用曲陣、罘罝等陣型進行戰鬥。
▲步騎對抗在很多情況下是紀律和意志的比拼,比的就是誰的陣型保持更完整以及誰更不怕死
曲陣為吳起兵法的稱呼,即黃帝五行的水陣,孫子兵法中的牝陣,諸葛亮的龍騰陣。《武經總要》中稱其“昔黃帝五行之水陣,于卦屬坎宮,于五音屬羽,為玄武,則孫子之牝陣,吳起之曲陣,諸葛亮之龍騰陣,以其曲屈如龍騰也。”布陣之時,前後部曲分别前出于左右部兩側為左右翼,前張兩翼,形如凹字,呈弧形正面,一般布陣于谷地,兩翼占領兩側的高地,如同口袋一般,兵家稱左右高利牝,牝利吞也。該陣前銳後重,形同劍鋒,主要用于克制騎兵銳陣的沖鋒,面對騎兵的楔形陣最為鋒芒的前鋒,曲陣通過内收前部形成緩沖地帶挫其鋒芒,同時廣張兩翼,通過兩翼協同,夾擊敵鋒。使彼奔衛,三面受敵,兵書上稱其“銳而鋒者,夾擊之。故牝勝牡,猶複勝單”。曲陣由于弧形正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平均受攻擊面小,有着良好的抗沖擊能力,同時弧形的迎擊面小,敵軍騎兵越向前,所受到的殺傷也就越大。總而言之,曲陣是通過避其鋒芒,并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作戰思路對抗騎兵的銳陣沖鋒,并對其進行克制。
▲曲陣也稱牝陣,是專門針對銳陣而設計的陣型
罘罝陣,即太公三才之人陣,吳起之卦陣,諸葛亮之虎翼,《左傳·桓公五年》中有“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的描述也是此陣。《詩•小雅•魚麗》中有“魚麗于羀”的句子,羀指大口窄頸大腹的魚簍。此陣由于型似魚簍,故稱為“罘罝”。《武經總要》中描述罘罝陣稱“川澤漫衍,草木扶疏,遇敵決勝,則為罘罝。罘罝前後橫,中央縱,張其四翼,利于相救;雁行延斜,惡其斷絕。” 也就是指在河網水澤地帶的騎兵患地,人為的制造一個易入難出的死地,面對兩翼斜張的騎兵雁行陣,可以引其入彀,逐步蠶食消滅敵有生力量,實際上也是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戰術思路。
▲罘罝陣如同魚簍一般,人為制造易進難出的窄口以達到步步蠶食的戰術目的
總而言之,面對進攻方騎兵如同錐子般的破陣進攻,防守的一方通常需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緩解敵方騎兵的沖擊力,同時,保證自己的縱深不被鑿穿,當騎兵無法鑿穿對手陣線時,其勢必陷于敵陣,此時失去沖擊力的騎兵将威力大減。然而不管是曲陣還是罘罝陣,都對地理環境有較高的依賴性,同時須預設布陣,倉促間難以應對,故此也是步兵相對騎兵而言相對被動的原因,如華嶽在《翠微先生北征錄》中所言“鋒之未交、刃之未接,何以使騎之不可逞”。
▲明代運用的戰車在一定程度上是宋代戰車的延續,具有一定的堡壘作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多次說過騎兵是崇尚進攻的,一般采取積極進取極具侵略性的戰鬥行動,而相對而言,步兵對抗騎兵會采取相對穩妥保守的防禦型姿态進行抵抗。對抗騎兵,主要有以騎制騎、以車制騎和以步制騎三種不同的戰術。以騎制騎的典型如漢霍去病擊匈奴,唐蘇定方破突厥,主要秉承寇可往我亦可往的互攻思想,講求通過運動、破襲、正面強攻等騎兵戰術在廣闊戰場上打擊敵人,在此我們不再贅述。而以車制騎和以步制騎,則主要講求利用自身陣勢嚴密防禦消耗敵騎兵有生力量,打破敵騎沖擊突破的戰術企圖,其中分為禦騎和陷騎兩部分。以車制騎主要是禦騎戰術,其目的主要是利用戰車的堅固,對抗騎兵的沖擊力。此類戰術在隋朝開始便廣泛運用在對抗突厥的戰事當中,時人将戰車結為方陣,在車上和車前插上鹿角、蒺藜槍等拒馬兵器,以戰車充當壁壘,“四面外拒”。針對防範來自騎兵的沖擊,而步兵則與車配合,利用戰車彎曲排列,間以鹿角,交錯形成鈎狀,減小騎兵的沖擊力,限制騎兵的奔突活動。随着車和鹿角對騎兵的阻攔,破壞了騎兵的陣型後,步兵再沖到車外作戰。此類戰法在宋朝的運用被推到頂峰,并且出現了可以拆卸的輕便型戰車,所謂“平原曠野,則合而為車也,勢如山嶽,環如營壁,而敵騎不得以嬰吾之鋒。阻山帶河,則析而為器也”,這一戰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騎兵的沖擊,故有“禦騎者無出于車”之說。一直到明代,戚繼光、俞大猷對戰車的運用還可以看到這一戰術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以車禦騎的戰術并非單純的車步協同,其陣中也有騎兵的參與,可以理解為騎兵處于弱勢一方的複合兵種防禦戰術。然而此類戰術仍存在上文所說的兩大弊病,同時這是作為純粹的防禦戰術在使用,其本質是消極的,如進攻方采取此類戰術,如唐征賀魯時王文度所用方陣,最後隻落得“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的下場。楊素評價此類戰術言“自固之道”并非沒有道理。在下次文章中,我們将介紹以步克騎的戰法以及陷騎戰術的運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吳俣,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