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三個層次關系?這部分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弗洛伊德将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弗洛伊德人格三個層次關系?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弗洛伊德人格三個層次關系
這部分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弗洛伊德将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一、人格結構
1.本我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自人出生便已存在。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饑、渴、性等,是一種強烈的原始沖動。本我的需求産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而不會顧及現實的限制。故而支配本我的是快樂原則。
2.自我
自我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是個體出生後從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産生的。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一般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就必須順應現實,并學習如何在現實中獲得滿足,因此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與超我具有緩沖與調節的功能。
兒童随着年齡的增長,不斷地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逐漸學會了不能完全憑沖動随心所欲,而必須要考慮後果考慮現實的作用,這就是自我。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它的功能是去尋找能夠滿足本能需要的現實的方法。故而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例如,當孩子在練習走路時,他能夠抑制随便行走的沖動,考慮什麼地方可以避免碰撞,這就是自我的控制作用。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關系比作騎士和馬的關系,馬提供了運動的力量,而騎士則具有決定方向和指導馬的權利。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是自我理想,即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準;二是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道德原則。
在生活中,可以滿足本我需要的解決辦法并不是都能夠被社會所接受的。當一個饑餓的孩子偷吃了一塊燒餅後,他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而道德就是超我的成分,它告訴孩子該怎樣去做。在道德心的幫助下,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在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情後,他們會産生羞愧和負罪感。超我的另一個成分是自我理想,它由積極的雄心、理想所構成,希望個體為之奮鬥。
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部分,它能夠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遵循道德原則。超我反映着兒童生活的社會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在兒童成長的早期,他們的父母往往擔負着規範其行為的責任。随着兒童的發展,他們的自我中逐漸分化出了超我,并執行父母曾經擔負的責任。可以說,超我是父母權威和職責的内化。
二、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的聯系
人格的這三個成分不可避免地相互沖突着。在個體成熟後,健康的人格應該是一個平衡的動力系統:本我傳達着基本的需要;自我壓抑着沖動的本我,直到找到了滿足這些需要的現實方法;超我則負責确定自我所找到的解決方法是否被道德所接受。這三者之間維持着一種動态的平衡。
例子:本我說:“現在就幹!”超我說:“别幹!”于是,自我出來協調矛盾。因而,自我必須平衡3方具有争議的要求:本我、超我與現實。自我也是本我與現實的唯一聯系途徑。它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變相滿足本我,以及緩和本我由于挫敗本能沖動而導緻的焦慮。而防禦機制具有避免因這種沖突引起痛苦的作用,其方式是通過扭曲現實,使其變得更合意或減少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