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情感
/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
更新时间:2024-10-13 03:20:30

日子滴答滴答的流走,自己還沒有絲毫覺察,就走到40歲的分水嶺。不僅被外界貼上中年婦女的标簽,原本細膩的臉蛋,也被繁忙的瑣事折磨得不成樣子。水潤的皮膚失去原有的水分,白皙的色澤也被暗沉、泛黃取代。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1

但每次逛街,又總能看見有的女人,雖然和自己差不多的年紀,但人家看起來光彩熠熠的,十分漂亮有氣質。這又是為什麼呢?

問過身邊的閨蜜才知道,會保養的女人生活中一般都有這5個好習慣。看起來稀松平常,堅持做下來,讓你留住歲月腳步,一臉年輕态。

一,堅持吃早餐

很多女性朋友因為要兼顧孩子和工作,一大早就是手忙腳亂的,經常沒有時間好好吃早飯。要不就是匆匆對付一口,或者直接忽略。但其實身體沉睡一晚之後,正需要營養來補充身體的消耗,喚醒身體的最佳狀态。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2

所以早上的一餐千萬不能胡亂對付,不空的朋友可以囤點三川歸黑豆漿粉,它用黑豆代替黃豆,膳食營養也更豐富。還搭配有黑米,讓磨出來的豆粉細膩清香,口感香醇絲滑。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3

而且三川歸黑豆漿粉也十分方便,刷個牙的功夫,就能得到一杯好喝又營養的豆漿。豆粉是獨立的小袋包裝,來不及在家沖泡的話,也可以抓幾袋帶到公司。讓滋潤的豆漿呵護你的腸胃,不錯過每一頓早餐。

二、做好防曬

你知道嗎,紫外線輻射是造成我們皮膚老化的主要原因。每每暴露在炙熱的陽光下,就會給皮膚帶來看不見的損傷。尤其是在炎炎的盛夏,太陽的光線更加毒辣,大家更是要做好防曬。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4

除防曬服之外,也不要懶惰圖省事,一定要記得塗抹防曬霜。而且除夏季之外,很多暖陽天的紫外線也是很強烈的。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疏忽大意,一年四季都要把防曬列入護膚重點。

三、好好睡覺

多少人沒有好好睡過覺,這個數字怕是越來越大。随着日常生活壓力的增加,和各種消遣的流行,十二點鐘還在刷視頻的大有人在。但一個良好的狀态和每天的睡眠密切相關。不想皺紋過早浮現的朋友,一定要保證一個充足的睡眠。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5

晚上躺下很久卻睡不着的朋友,可以吃點三川歸酸棗仁丸幫助改善。它以上好的酸棗仁,搭配蓮子、桑葚和龍眼等衆多助眠好物,科學配比不同藥材,加入天然蜂蜜進行調和。做好的丸子酸甜軟糯,十分好嚼。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6

除圓罐包裝外,每個三川歸酸棗仁丸還另有金色錫箔紙包裹,幹淨衛生。睡前可以拿出兩顆嚼一嚼,讓天然的軟糯小丸子呵護你的一夜安睡。睡得充足,皮膚才會有足夠的時間修複,重回以前的細膩光滑。

四、每天多喝水

随着生活轉好,很多人都喜歡有滋有味的飲料,對寡淡無味的白開水提不起什麼興趣。但其實很多飲料的熱量都很高,喝多不僅帶來消化負擔,也不利于我們日常的身材管理。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7

所以建議大家平時多喝茶水或者涼白開來補充水分。水的熱量不高,喝多也不會使身體變形走樣。适量補水,不僅可以幫助補充體内流失的水分和礦物質,也能改善皮膚狀态,讓肌膚更加水嫩緊緻。

五、補充氣血

氣血真的是關乎女性容顔的命根子,充足的氣血不僅可以規避很多身體上的問題,也能讓我們的面色看起來更加紅潤有光澤。有的女性看起來面色粗糙暗沉,可能就是因為長期勞累使得自身氣血虧損。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8

建議大家平時多吃點紅色的滋補食材,或者嚼點七度方益顔糕。它是由紅棗、紅豆和花生等七種紅色谷物,純手工制作而成。吃起來軟糯清甜,很有嚼勁兒,一點不粘牙。

40歲養生知識大全女性(女人40歲後進入養顔期)9

而且七度方益顔糕的熱量也不高,隻有純植物萃取的木糖醇來提味。塊狀的糕點精緻小巧,外面撒玫色的火龍果粉酸酸甜甜的,好聞又好吃。平時拿它做個解悶的小零嘴,一口一個,解饞又滋補。

誰不想做個被歲月眷顧的小仙女,但年輕的肌膚不是天上掉餡餅就能有的,建議大家平時培養護膚的好習慣,搭配吃些營養滋補的食物,養出年輕的好姿态。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