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饅頭,就不得不叫人饞起越嚼越有筋道,還有絲絲堿香味的老面饅頭來;一說到那老面饅頭,便會想到母親總是前一晚發面,第二天一大早才開始蒸饅頭的情景來。
小時候啥也不懂,唯獨對母親做饅頭挺上心。因為書包裡有了白面饅頭,小朋友看你的眼神都是”綠”的。總是盼望母親蒸饅頭。
不就是蒸個饅頭嗎?咋還要隔夜和面。問了母親才知道,原來蒸饅頭是要發面的。農村人家發面都是用老面(也叫酵子),而它發酵速度慢,要近十個小時呢。老面又是啥?正在揉饅頭的母親拿着一塊面團說,這個就是老面。今個留下這麼一塊,保存起來,改天要發面了,瓣碎、泡化和入面粉中。
”媽媽會蒸饅頭,還是沒嫁你爸之前,你外婆教的。說這老面發面是由古老的方法傳了承下來的”,本是無意的,母親的話匣子還是打開了:
大約在4000多年前,人們偶然發現,和好的”面”(當時是稻谷類,不是小麥、,如果放置一定的時間便會自然膨大,而這種面團做出來的食品更可。因此,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将“面”和好後放置一段時間再做成食品,這就是最早的老面的“影子”。
後來,人們又發現,在上次和面後末清洗幹淨和面的器皿,下次又和在其中。結果比用幹淨的器皿和面面團更容易膨大,時間用得也少了。
于是便有心地把上一次膨大了的面團留下來一點,在下次和面時,混合于面粉中。這樣更加快了面團的膨大速度。
由此,這一發面的方法由此而得以運用和推廣。代代相傳,沿用至今。就是喜歡吃饅頭的北方家庭,還是用運着這一發面的方法,也就是老面發面法。
難怪現在一提到老面饅頭,都說要用那個叫老面的發面,還說這是傳統的方法。
總算搞明白了老面發面的來曆,也感謝母親,讓我傳承着老面發面的手藝。想必看過這篇文章的也明白了老面的“前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