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嵊州越劇藝術學校教學現場 錢晨菲 攝
中新網紹興4月4日電(方堃 錢晨菲)4月初的浙江在花香中洋溢着春的喜悅,而這份生機同樣展現在越劇演員的臉上。趙志剛、舒錦霞、金靜等越劇名家紛紛登台,台上演着唱着,台下跟着和着,來自中國各地的越劇演員及戲迷愛好者彙聚中國越劇之鄉——浙江嵊州,共同慶祝越劇誕辰112周年。
與其他傳統劇種一樣,越劇因流傳時間久常被世人打上“夾縫裡求生存”的烙印。究竟越劇如今的現狀如何?是否隻有依靠政府扶持才能生存?近日,記者帶着疑問來到了越劇的發源地——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東王村,一探越劇的現狀與明天。
圖為:外國友人體驗越劇招式 錢晨菲 攝
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越劇經過112周年的傳承與發展,以優美、細膩、純樸、儒雅見長,它将傳統戲曲寫意的表現手法,同話劇、電影寫實的表現手法巧妙結合,成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那麼越劇愛好者、藝術家和政府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共同守護百年越劇的文化根脈?
從東王村到“愛越小站” 百年越劇行萬裡
“走過三省六碼頭,不如東王香樟樹下的高橋頭。”甘霖鎮東王村村口的這棵香樟樹,見證了越劇發展。四隻稻桶,幾塊門闆,1906年3月27日,東王村的唱書藝人把“落地唱書”搬上舞台,越劇由此開始。相傳此後東王村的越劇藝人們出門前,都會虔誠地朝大香樟樹拜三拜,保佑自己回家時能賺回足夠的銅钿。
随着越劇在海内外的廣泛傳播,浙江省嵊州市民營劇團也在蓬勃發展,目前,嵊州市劇團數達68個,年均演出30000場次,越劇演藝産業年總産值超2.08億元(人民币,下同),從業近8000人。
圖為:越劇演員表演現場 錢晨菲 攝
“現在,我們村上七成的村民都會唱戲。自從建了古戲台,每周二和周五村裡都會有自發的越劇演出,逢年過節更是熱鬧,周邊村上的村民都會趕來聽戲,其中也不乏青年和孩子。”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東王村的村委主任李秋順向遊客介紹着越劇的現狀,從他的講述中絲毫不見百年越劇的發展頹态。
如今,越劇不僅僅是藝人們的謀生方式,更成為一種大寫的文化符号。東到福建,西到陝西,北到新疆,南到深圳,由近萬名會員加盟的19個“愛越小站”如星星之火,點亮祖國的版圖,構架起了越劇故鄉和愛越者的友好互動。
不僅如此,一些經典的越劇曲目也在創新改編後迎來“新的春天”。“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鳥兒對打對。喜鵲滿樹喳喳叫,向你梁兄報喜來……”2008年,明星版《梁祝》在改編後迅速走遍大江南北,演出超過250場,觀衆達20多萬人次。一曲“梁兄化蝶”不僅寄托了無數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還相繼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唱響了中國韻味。
圖為:越劇小鎮效果圖 嵊州市宣傳部供圖
從口口傳唱到常态化教育 越劇群體年輕化
近年來,越劇教育開始走向年輕化并納入學校藝術教育體系,打造了“越劇進課堂”中國樣本。在首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城南小學建成了中國第4家“中國戲曲小梅花培訓基地”,與10多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合作組建“越劇教育網絡學校群體”,目前已經培養越劇小梅花38朵。
而被譽為“越劇藝術家的搖籃”的嵊州越劇藝術學校也在面向中國招收越劇幼苗,辦學規模20個班200多名學生,聘有越劇界著名越劇演員、導演和文化名人組成的“越劇名家導師團”。這裡的學生大都隻有15歲,将在專業的教學下全方位體會越劇的青春美、音樂美、人物美、故事美、化妝美……“我們每天早上6點開始練功,一直要練到晚上9點多,日複一日。”嵊州越劇藝術學校的學生們表示,雖然辛苦,但是熱愛。
此外,越劇藝術家也在積極助力傳承。“藝術的傳承是每一位藝術家最大的心願,近年來我們采用了很多青少年容易接受的藝術樣式,例如戲歌、古詩詞的演唱等。”國家一級演員、越劇名家趙志剛表示,越劇教學不是蜻蜓點水,唯有常态化的熏陶才能讓更多青少年真正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
以越劇為魂 百餘瀕危劇種将在越劇小鎮輪演
依托文化和旅遊兩大産業優勢,越來越多的特色小鎮進入公衆視野。近日,中國當代著名導演藝術家郭小男在首屆“國際戲劇小鎮聯盟論壇”上表示,嵊州“越劇小鎮”有望于明年全面開門迎客。作為小鎮首個演藝項目,“天下第一團”古戲樓将迎來百餘個中國稀有瀕危戲曲劇種在這裡輪流演出,以期用常态演出實現這些劇種的保護傳承。
“越劇為魂、旅遊為根、農業為基”的越劇小鎮坐落于女子越劇發源地施家岙村,占地面積3.68平方公裡、計劃投資45億元。通過3-5年的努力,越劇小鎮将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中國戲曲藝術交流體驗的新樂園、文化産業創業創新的新平台、文化旅遊農業融合發展的新樣本、美麗鄉村提檔升級的新典範,成為“戲迷朝聖、明星尋根、尊客向往、百姓休閑”的文旅地标。
“這是他們的家。他們的唱腔和台步裡,開滿鮮花與掌聲。他們個個高興得像孩子……”正如詩人朱亞洲所吟誦的一樣,從“沿門唱書”到韻動大江南北,越劇在複蘇與振興中走過了112個年頭,在藝術家、越劇愛好者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袅袅越音将繼續唱響大疆南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