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紅樓夢》中鳳姐辦公室裱有的一副曹雪芹的對聯。意思是:人是一種群居性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情,有人情就有套路。做個聰明人不難,做個明白人才是學問。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那麼,人情是禍還是福?人情,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産物,即人與人之間聯系中的感覺,比如:别人幫你修理了一台電腦;給你介紹了一筆生意;請你吃了一頓大餐;或剩男剩女什麼的,幫你成功了戀愛對象。呵呵,無功受祿,你就欠人家一份人情,人情就是負債,也叫“人情債”。子曰:來而不往非禮也!什麼時候還?怎麼還?你看着辦!
改開前,在我們甯波老家,大凡婚娶喜事,總要送禮,也叫送“人情”,時下叫送“紅包”。一般親戚或朋友送二元意思意思,就能蹭一頓好飯;送六元,那是厚禮了,非七大姑八大姨莫屬。那時候,大家鈔票都“撚不開”,一元錢可以買十二斤蘿蔔,給生産隊拔十隻稻秧苗才給四分錢。若有人送上一張“工農兵”,也叫“大團結”,這是“幫場子”的意思,屬死黨的那種朋友。實在沒錢送人情的,就送雞蛋,叫“捉蛋”,一般十隻,隐喻十全十美。我對你講,這可是農家自己平時舍不得吃的那種刮刮叫的草雞蛋喲,也是“女婿來了就吃蛋”的那種丈母娘式人情。
在上海人幫朋友辦事,受人之托,人情難卻,若沒把握,常面有難色:“蠻難咯?”可能有把握的:“試試看噢?”哪怕有九分把握,也是預防針打在前面:“搞不定侬不要罵我噢?”行事準則:滿口飯好吃,滿口話不好講。隻有十分把握,才會拍拍胸脯:“朋友道理,阿拉一句閑話!”這就是上海人的人情世故。
都知道長征的故事吧。當年鬧革命的紅軍為戰略轉移,爬雪山過草地,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一次次絕境重生,于1935年10月到達了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而這“吳起鎮”,古為邊陲要地,相傳戰國時期魏國大将吳起曾在此屯兵駐防,鎮名由此而來。《戰國策》有一記載:吳起為魏将而攻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吳起跪地為他吸去傷口的膿,士兵的母親看見就哭了——
有人問:“将軍對你的兒子那麼好,你哭什麼呢?”
士兵的母親說:“當初他的父親有病時将軍也是這樣對待的,他的父親為報答将軍之恩戰死了。今天将軍這樣對待我的兒子,他為了還将軍的人情,也會奮戰而死,為此,我才哭的。”果然,被他媽媽說中了,以後她的兒子打仗,為了還吳起将軍的人情,奮不顧身,戰死沙場。你看,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人情這東西,有時還真要命。
自古以來,有借有還,投桃報李,這種“契約精神”唐朝雜律中就有規定:“諸負債違契不償一疋以上,違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疋加二等。百疋又加三等,各令備償。”“疋”是“匹”的意思,這條法律規定,欠債達到一匹布的價值,違約二十天不還,就要被處以打屁屁二十下,每過二十天,再加一等,欠債達到三十天,就要在杖刑六十下的基礎上加二等;若達到一百匹布的話,就要加三等處罰,也就是要打屁股九十下。身體是爹媽給的,血肉之軀,怎禁得起這頓竹筍拷肉?挨了打,還賴着不還,那就要坐牢了。正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有借不還,叔可忍嬸不可忍?
老子有句哲言心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指的是“福”依偎在“禍”的枕邊,“禍”潛伏在“福”的床下。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來是人情,去是債,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想“空麻袋背米”,哪有這等好事?有來有往,情誼深化了聯結,交情才會越來越深,但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人情也是消耗品,會越用越薄,如同硬币正反面,最好别碰面。無論貧富,付出了就想着要得到什麼,那不叫人情,叫交易。所以說,對那些隻知索取,不懂感恩,把一切都看成理所當然的人,要敬而遠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事在人為,自己花錢能解決的事,盡量别動用人情,要知道現實中,人情比錢貴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