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
更新时间:2024-10-01 01:23:03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寵辱不驚,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晉代潘嶽的《在懷縣》——“春秋代遷逝,四運紛可喜。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大意是說:春秋替代了日月時光,春夏秋冬不斷繁複,想要追求寵辱不驚的境界,隻是依戀故土之情難以自制。

後來,寵辱不驚用來形容某人的修養很高、内心很強大,能夠淡然看待人生起伏,有點“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意蘊。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出了一句經典:“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更是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由此看來,寵辱不驚是被世人所推崇的處世境界,能夠真正做到的都是高人!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俗話說寵辱不驚)1

那麼,為什麼老子在《道德經》13章要告誡大家“寵辱若驚”呢?做人,到底是應該“寵辱不驚”,還是“寵辱若驚”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的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要感到驚恐,重視大患,就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為什麼說“寵辱若驚”呢?因為寵愛是卑下的,我們得到它,就會感到心驚不安,失去它,也會驚恐萬分,所以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打個比方,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帝王變幻莫測,高興就是獎賞你,生氣就處罰你,完全不會念及你過往的功勞。如果帝王寵愛自己,自己不感到心驚不安,反而心安理得,繼而得意忘形,很快就會招緻帝王的猜疑與打擊;如果帝王批評指責你,你還不收斂行為,沒有驚恐萬分,便會很快招緻更大的禍患。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俗話說寵辱不驚)2

不僅是與帝王相處,還有立身處世,都要遵循自然之道,也要“寵辱若驚”,常懷一顆敬畏之心。比如說,老天突然給你福運,你要警惕後面還有禍患,所以“寵而驚”;老天突然給你禍患,你也要驚恐萬分,反思自己是否哪裡做得不好,因而“辱而驚”。

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寫: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這番話也是對老子所說的“寵辱若驚”的很好诠釋。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俗話說寵辱不驚)3

為什麼做人要“寵辱若驚”,對待突然的好事和壞事都要保持一種警惕的态度呢?

老子的另外一句話道透了原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即: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所以,人們得寵的時候,身處順境時,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失寵時,身處逆境時,更要心懷敬畏,自我反省,自強不息。

在道家看來,寵和辱都不是正常現象,所以要“若驚”,要心懷敬畏;隻有一切都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狀态!

而且,道家是很講究“明哲保身”的,不能“殘生傷性”,老子更說“貴大患若身”,重視大患就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老子說: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俗話說寵辱不驚)4

因此,老子提倡“寵辱若驚”,是因為他崇尚“道法自然”,一切不自然的現象都要小心謹慎對待。而且自然的規律,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拉高了就要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擡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所以說,面對人生的寵和辱,我們不要高興太早,也不要過于失望,始終保證一直“驚恐”的敬畏心就好了。

但為什麼後世之人倡導“寵辱不驚”呢?這是因為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儒家思想很多是逆自然的。比如說,道家告訴人們做個愚人、嬰兒、抱樸守拙、返璞歸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順其自然;但是儒家思想約束人的心性,告誡人們要時刻記着“綱常倫理”、“仁義禮智信”,做任何事要合乎規矩、禮儀禮節等等。

所以,很多人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表面上裝得很淡定,實則内心波濤洶湧。儒家喜歡人為做作,心裡想的和做的不一緻,因此便産生了“僞”、“奸”。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俗話說寵辱不驚)5

舉個例子,便可讓大家明白儒家“寵辱不驚”的虛僞:清朝的時候,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都不中,而且年紀已經步入中年了,這一次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的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看見自己已經錄取,便趕快回家報喜。此時,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裡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父親,我已經被錄取了!

父親在房裡一聽,便大聲呵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那麼大聲音叫什麼!”兒子一聽,吓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父親,你也考上了!”老童生一聽,受寵若驚,馬上打開房門,沖了出來,大聲呵斥說:“你為什麼不先說?”而且,老童生着急忙慌,忘了自己光着身子就出來了。這便是老子所說的“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的一個生動寫照。

老子處世智慧道德經(俗話說寵辱不驚)6

人都是這樣的,事情沒有輪到自己,可以喊出“寵辱不驚”的口号,但是一旦好事或壞事臨頭了,便驚吓萬分,内心久久不能平靜。隻是道家比較誠實罷了,他們敢于面對和承認自己在“寵辱”下的窘迫狀态,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寵辱若驚!

琢磨君認為,做人還是要真實、真誠一點,不要學儒家那樣光喊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要多接點地氣,要勇敢面對自己的一切好與壞。如此這般,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君子坦蕩蕩”,才能真正“道法自然”,享受世俗之樂,而又逍遙自在!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号,并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系删除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