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飲食文化非常發達,以至于有“住在北京,吃在天津”的說法。
凡一個地區飲食文化發達,必須有兩個要素:一、物産豐富,物流通暢;二、有市場競争,優勝劣汰。比如,我的家鄉西安……哈哈。
當然,這兩大要素對天津來說也是得天獨厚。
海鮮是大衆食品
渤海灣彎曲的海岸線上有海河等大小河口,這種鹹淡水混合處,盛産大小黃魚、多種河豚、海蟹對蝦、鲙魚比目、各種貝類。
春夏之交,應時應節,是天津魚市最繁忙的季節。水産商人将捕撈的海産運到市裡,海鮮這裡賣的非常便宜,人人都可以享用,即便是海蟹和對蝦也是天津人的大衆食品。
農曆三月半,天津人開始吃海蟹。
這時的海蟹滿子滿黃,蟹殼背面邊緣和大螯的背面呈紫色,而腹背結合處能透出體内卵巢裡橙黃色的蟹子也呈微紫色。天津人把這種海蟹稱為“紫蟹”。“紫蟹”用水煮熟後,蟹肉鮮甜,個大的海蟹能讓一個人吃飽。
天津人吃海蟹吃到了極緻,他們将雌蟹腹中大塊的蟹子取出做成餡兒,包包子,包餃子,其美味可想而知。
像炖黃魚、烹對蝦、紅燒比目魚等都是天津人的家常菜。
螃蟹管夠
電影《師傅》中的台詞大家還記得麼?
趙國卉對陳識說:“一個月陪我逛一次街,吃一次螃蟹。”
陳識:"住貧民窟,得像窮人。逛街不買東西,螃蟹......"
趙國卉:"天津九條河,螃蟹比大米便宜。"
陳識:"螃蟹,管夠。"
中秋前後,天津人開始吃河蟹。那時,整個渤海灣都是河蟹交尾的場所。
每年初春,孵出來的幼蟹會一路向東向北逆水而上,直到白洋澱和勝芳為最終目的地。待到七月,河蟹滿子滿黃,開始返回出生地渤海灣産卵,于是就有了“七上八下”之說。此時,天津人真是螃蟹管夠了。
玉米面子餅炖雜魚
“九河下梢天津衛”,垂釣、捕魚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捕到的魚自然大小不一,有鲫魚、鲢子、麥穗等各種小雜魚。回家後去掉鱗鰓内髒,用點油煎煎,放上醬油,醋等佐料,在大鐵鍋中一炖,煨上些蘿蔔絲、白菜絲和粉條子,四周再貼一圈玉米餅子,用柴禾火慢慢炖,待到餅子熟了,魚也熟了。此時,一口餅子就一口魚,又省事又可口。
餡子食品天津的餡子食品為全國之最。
且不說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硬是把老百姓的家常飯做成了奢侈品。走在天津的街頭,什麼“陳傻子包子”、“北塘包子”、“鴨油包”、“素包”、“二姑包子”……這些鱗次栉比的包子鋪,也夠外地人眼花缭亂一回了。
肉、蝦、海參、海螺、螃蟹、魚等都可入餡兒,再加入韭菜、白菜、豆角、芹菜、茴香、蘿蔔等蔬菜,熱騰騰的包子鮮美可口。
更有津味素餃子清淡爽口,據說石頭門坎的豆芽菜餡素包子比肉餡兒的都香。
除了包子餃子,天津的餡子食品還有鍋貼、肉餅、燒麥、合子、餡餅、火燒、懶龍、幹烙、回頭、韭菜簍、大白臉……花樣品種層出不窮。
撈面
天津人愛吃撈面。二伏天、娶媳婦、聘閨女、過生日、喬遷新居都要吃撈面。
天津人吃撈面,講究打鹵,配菜碼。配炒菜俗稱:“拌面四大碟”,通常有炒面筋絲、炒肉絲香幹、炒雞蛋、炒蝦仁。撈面鹵有:三鮮鹵、炸醬鹵、麻醬鹵、花椒油鹵、果子鹵、西紅柿雞蛋鹵、螃蟹鹵、皮皮蝦鹵等。
還有飯店将撈面變成了撈面席,搬上了大雅之堂。
幹炒食品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北京的門戶和物品集結地,物流、人流劇增。花生、核桃、栗子、榛子、白蠶豆等幹貨以天津為集散地,這使得天津的幹炒食品享譽海内外。“崩豆張”就是天津幹炒食品的老字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津的美食林林總總,龍貓就說說這幾種我知道的。
各位老天津人還知道哪些百姓飲食,留言指點一下。
(關注龍貓,分享旅途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