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
《傷寒論》是什麼書,出自誰之手,為什麼醫者不明它就不可以為醫?《傷寒論》是晉代名醫王叔和根據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改編而成,一本是《傷寒論》,一本是《金匮要略》。
《傷寒雜病論》确立的六經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我國中醫學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據媒體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源自中國古典醫籍的“三藥三方”在疫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三藥三方”的清肺排毒湯、連花清瘟膠囊,就是以《傷寒雜病論》中的古代名方為基礎研制而成的。
張仲景,河南南陽人,從小天資聰慧,喜歡醫學,拜叔父張伯祖為師,立下“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志向。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侄子,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
在漢靈帝時期,張仲景因“孝順親長,廉能正直”,被推舉為南陽郡的孝廉,後官至長沙太守。任期内,張仲景深入民間,留心各種疾病,搜集民間方劑,召見各地名醫,商讨醫學,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
東漢末年,戰亂頻頻,瘟疫流行,百姓深受其害。張仲景的家族二百餘人,不到十年時間,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傷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内心十分悲憤,在長沙任太守期間,他在料理政事之餘,還在大堂上坐堂行醫,為百姓施醫診病,挽救了許多百姓的生命。為紀念張仲景,人們就把坐在藥鋪或店裡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
後來,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職位,決心“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隻要聽到哪裡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師、去尋求。
他仔細研讀《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胪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
張仲景根據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通過10年努力,張仲景終于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巨著。
因世事變遷和遺落,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代傳下來的隻有經晉代王叔和改編過的《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種。華佗稱《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确立了對傷寒病的辯證論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診明确,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并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重要依據。
過了1300多年,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研究張仲景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覺得能寫下如此巨著的張仲景應該在曆史上占據極高地位,于是尊稱為“醫聖”。
《傷寒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别是日本,曆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60%以上的傷寒方可能是從《傷寒論》中演化而來。
世事千載,萬古流傳。張仲景和扁鵲、華佗、李時珍、孫思邈等中華名醫傳承下來的中醫藥學,必将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推動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讓“中國處方”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