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近期,iPhone14因“大幅降價”再登熱搜,已記不清這是它第幾次問鼎熱搜,但卻清晰地記得:絕大多數都不是什麼好消息。這與之前的山呼海嘯、萬衆膜拜形成了尤為鮮明的對比,且引出了幾個挺有意思的問題:
1、iPhone究竟怎麼了?
2、蘋果究竟怎麼了?
3、手機行業究竟怎麼了?
4、未來蘋果及手機行業又會怎麼走?
一、iPhone究竟怎麼了?
iPhone究竟怎麼了?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因為這将使大衆分成意見鮮明的三大群體——挺蘋派、倒蘋派、吃瓜派:
·“挺蘋派”一定認為它毫無問題且蒸蒸日上;
·“倒蘋派”則截然相反,認為它山河日下且一代不如一代;
·“吃瓜派”雖看似不占立場,有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意味,但隻要是關注了這事,就是有立場的,本質上他們也屬于“倒蘋派”。
因此,“倒蘋派”占了大多數,這從在熱搜上面的風向即可一目了然。可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為“倒蘋派”占了大多數,所以使“挺蘋派”更加“死忠”,且雙方在不斷的辯論中進一步堅定了各方觀點,這實質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所謂“群體極化”效應。
那iPhone究竟出沒出問題?在我看來,它确實是“出了問題的”,但這問題其實也不算問題,可因為它是iPhone、它是出自蘋果的iPhone,所以這反而成了大問題。是不是感覺有點繞?那讓我用個人親身經曆來诠釋一下這個問題:
“我曾經也算是一個數碼迷,所以我接觸智能手機還算較早,又加之從事零售行業,所以每當有什麼數碼産品上新,都會第一時間去體驗一下,也因此在那段時間裡,換手機頻率較高,所以對手機算是有一定了解。
平心而論,我接觸iPhone算早的,從它最早進入我國開始就有所接觸,那時最多的是“聯通預存話費送iPhone”,身邊一幫時髦的親友紛紛追風,但這之于那時的我反而感覺“有些low”,所以反得使我與它漸行漸遠。後來結識了一位非常尊敬的師長(亦師亦兄),他是完完全全的科技控,而且擁有無與倫比的“洗腦”能力,在他的反複深度“洗腦”下,我也成為了iPhone用戶,當時入手的是iPhone4。
實話實說,自從用了iPhone,之前的那些手機幾乎都成了“垃圾”,無論什麼“機皇、機王”統統如是。那手感、質感、操作流暢性、應用細膩度……真的是無與倫比,而且确實耐用,以至于至今我找出當年的iPhone4與4s都感覺愛不釋手,看起來依舊質感十足。
後來因為一位同事某次在辦公室對着電腦“咆哮”,遂引起了下述對話——
我問“你這是怎麼了?”他回答“又沒搶到”;我問“搶什麼”,他答“小米手機”;我問“很便宜?”他答“兩千多”;我問“也不便宜,為什麼還要搶?還這麼難搶?”他答“據說性價比很高,發燒友用的手機,所以才都搶,才這麼難搶”…
正因為以上這番對話,使我對小米産生了興趣,回家後我也試着“搶”了一下,也許是我當時運氣好,沒想到一下就搶到了,印象中買的還是高配版。結果收到之後,用了不到2個月,我就愈發深刻的反省到“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決定,且身為營銷人還被饑餓營銷給忽悠了…”所以它應該是我迄今為止用過的所有手機中最快被換的一部,且給我帶來了兩個長遠影響:
1、回歸并升級為最新版iPhone;
2、從此開始抵觸小米産品,直到後來接觸了智能家居才有好轉。
後來,我又經曆了兩次“跳級”換代,從4S到6plus到8plus,之後就開啟了我的華為時代,直至如今,包括我的父母、妻子都變成了華為手機用戶。
說完我的經曆,我想作為前實際使用者與“忠粉”,我有資格談談“我為什麼成為其忠粉”:
1、高維的創新與引領。就像我從iPhone換到小米、又快速換回更新型号iPhone一樣,我是真沒有什麼“成見”或者對于蘋果文化有什麼追捧的,我就是一個普通手機用戶,看重綜合使用體驗,且不是什麼發燒友,也沒用什麼高大上應用。但僅就創新而論,當年的iPhone是一騎絕塵的,其他手機與它相比,就是……;
2、無與倫比的質感。如果你能找出當年的iPhone5之前的版本,你也許就知道我所講的是什麼了,那種拿到手裡的感覺、重量、尺寸、質感,真的太絕了,包括屏幕的清晰度;
3、極緻的體驗。若不對比不知道,就像我從其他機型換為蘋果、再換為小米、再換回蘋果一樣,其原因真沒什麼品牌的原因(逼格),真就是因為體驗,無論畫質、流暢度都是秒殺其他機型的。
談完“忠粉”曆程,再說說“為何移情别戀”:
1、自從換為iPhone6p開始,就感覺質感沒那麼驚豔了,且安卓機型在“内、外”方面都追上來了,差距越來越小,所以對于實用主義的我而言,越來越感覺性價比不高;
2、小問題不斷。比如聽筒問題:我夏天容易出汗,用了沒多久聽筒聲音越來越小,後來都要開着免提接電話了……;
3、越來越“脆”。我用手機屬于很粗犷那種,也就是總是會摔一下之類,而iPhone4及4s是很“抗造”的,而後來的6P開始就不太行了,印象中我換過好幾次屏,這使綜合性價比越來越不高;
4、安卓機型全方位追上來了,且性價比越來越高;相比之下iPhone的創新越來越不足,印象中後來的版本主要是拼外形了,就是尺寸越來越大那方面,但這方面很難比過安卓的。
綜上,歸為一句:綜合性價比越來越低,越來越像是吃喬布斯的老底,靠想象力溢價了。這對非品牌死忠用戶而言,屬于“負分”。
二、蘋果究竟怎麼了?
iPhone的問題其實正是蘋果問題的具象展現。犀利一點說:世界上隻有一個喬布斯,而喬布斯屬于那種百年不遇的天才,所以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就已然“降維”了。
這沒有任何不敬庫克的意思,而是實事求是。蘋果的核心在于其創新能力,而它的創新并非其他品牌那種“微創新”,而是“跨時代的颠覆性創新”。這需要大膽的創想能力、不拘一格的精神、極強的執念、大開大合的意識、敢于颠覆的信念,這些都并非是後天可以培養的。
相信隻要看過《喬布斯傳》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比如當年因那句“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跟着我們改變世界”而從可口可樂挖來總裁一樣,對方絕不是平庸之輩,不然不可能讓喬布斯如此青睐,且加入蘋果也證明他确實有情懷、想改變世界,但結果呢?還是把蘋果帶向了平庸,直至喬布斯回歸實現了救贖。
所以,相比之下,庫克更像那位可口可樂總裁,但世界對蘋果的理解還停留在是喬布斯時代,可喬布斯隻有一個;另一方面,縱觀古今中外,百年不遇的雄主的接班人幾乎很少再出雄主,最好也就是守成之輩,都是如此證明這是有一些客觀規律性在的。所以,之于“後喬布斯時代”,蘋果極大概率走向平庸,直至下一位“喬布斯”出現。
隻是問題在于:已成為巨型航母的蘋果,是否還有出現下一位喬布斯的土壤與空間?或許等待蘋果的隻有被颠覆,被下一位喬布斯用另一個“蘋果”颠覆。
三、手機行業究竟怎麼了?
當下不僅是蘋果,幾乎所有手機品牌都遇到了瓶頸,包括最愛追新的年輕客群換手機的頻率都下來了,這就是一個極大的信号,說明了整個行業已然觸頂。但其實這也是客觀規律,因為一切皆有“阈值”。
何謂“阈值”?舉個例子,比如共産主義是“經過生産力的極大提升,直至能達到按需供應”,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按需供應的“需求量”怎麼衡量?人性是貪婪的,都想比真正需求的多要一些,如果每個人都這樣,那麼就無法衡量了。
但其實不然,一切皆有“阈值”,比如空氣:人人都離不開,但由于空氣是(相對)無限供應的,大家反而就不會想要多要一些,而是按實際需求獲取了。其他也一樣,當供應完全超過需求且源源不絕時,傻子才囤貨呢,最好的方式是按實際需求獲取。所以,一旦超過“阈值”,大衆的需求就會回歸理性。
目前的手機行業也一樣,由于自喬布斯後,再無“颠覆性産品”推出,所以所有供應基本都是在“量”上做加法,結果“供應超過阈值”,大衆的需求自然就愈發回歸理性了。
何謂理性?就像吃飯一樣,如果天天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且無限供應,那麼大家就回歸“吃飽”這一基礎标準了,即對于吃的需求完全回歸到了“吃”本身。手機行業也一樣,當供應超過阈值,大衆對于手機的判斷标準将愈發回歸它的本核:耐不耐用、好不好用、性價比高不高,其他花哨功能反而越來越不會關注了。而耐用、好用又性價比高的手機更換頻率又怎麼會快呢?這本身不就是一個悖論嘛?!
四、未來手機行業會怎麼樣?
關于這個問題,可用一段話作答——
如若沒有颠覆性産品(如最早的iPhone之于諾基亞)出現,那麼這個行業将是越發收縮的。所謂增量,或許隻在細分市場與低線城鄉、第三世界國家探尋了,整體方面就是不斷的收縮。
所以,之于手機行業,其實真正期待的是“下一個喬布斯”與“下一個蘋果”。望有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