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黃瓜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缲[sāo同缫]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注:缲讀sāo,同缫
這阙《浣溪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轼在描繪盛夏時節,一個農人在路邊柳樹下叫賣黃瓜的場景。
黃瓜的原産地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溫暖潮濕的熱帶雨林,在隋朝以前,黃瓜稱作胡瓜。
張骞回京圖
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朝廷派張骞出使西域,張骞帶回了胡瓜、胡荽、胡豆、胡麻等珍貴的種子,即今天的黃瓜、香菜、蠶豆、芝麻。
民間傳說,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進入中原,在襄國(今屬河北邢台)建立了後趙帝國,史稱後趙高祖。
石勒讨厭國人把羯族人稱作胡人,于是下令,國人說話、寫字不能用“胡”字,違禁者将殺無赦。
某一天,襄國刺史樊坦穿着破爛不堪衣裳朝見皇帝。
石勒大為不滿,就斥責他說:“老樊,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朕?”
樊坦回答說:“哎呀,那些胡人太不講道理了,把我的衣服都搶走了……”
樊坦忽然意識到自己說出了“胡”字,犯了禁忌,于是趕緊磕頭謝罪。
《石勒聽講圖卷》局部
石勒見他知錯能改,于是就赦免了樊坦。
到了禦賜午膳的時候,禦廚端上一盤胡瓜。
石勒故意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
樊坦清楚皇帝是在有意試探自己,于是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
石勒龍顔大悅,君臣開開心心吃起了午餐。
此後,後趙國人就把胡瓜改稱為黃瓜。
後趙國僅存在了三十二年,後趙滅亡之後,人們又恢複了原來的叫法。
《大業雜記》記載:
隋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九月,隋炀帝“自幕北至東都,改胡床為交床,胡瓜為白露黃瓜,改茄子為昆侖紫瓜。”
隋炀帝楊廣畫像
隋炀帝楊廣的生母是獨孤皇後,為鮮卑化匈奴人,隋炀帝楊廣對“胡”字很忌諱,于是對胡床、胡瓜等進行了更改。
黃瓜在宋朝以前,并沒有大量栽種。
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内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描繪了宮廷皇室人員在早春時節,享受美味黃瓜的場景。
農曆二月中旬,皇宮以溫泉水,栽種了反季節的蔬菜,為皇室人員提供了爽口清脆的黃瓜。
宋朝時期,黃瓜開始在民間逐漸普及。
陸遊畫像
宋代詩人陸遊描寫道:
園丁傍架摘黃瓜,村女沿籬采碧花。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如今,黃瓜已成為國人夏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可涼拌生食,亦可炒食、煲湯、做餡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