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重罰讓網絡暴力嘗一嘗法治正義?據《中國青年報》3月10日報道,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新聞,對459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的受訪者覺得當下網絡暴力事件多90%的受訪者覺得網絡暴力會影響青少年價值觀形成90%的受訪者支持“将嚴重危害社會的網絡暴力行為納入公訴案件範圍”,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當用重罰讓網絡暴力嘗一嘗法治正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當用重罰讓網絡暴力嘗一嘗法治正義
據《中國青年報》3月10日報道,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新聞,對459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的受訪者覺得當下網絡暴力事件多。90%的受訪者覺得網絡暴力會影響青少年價值觀形成。90%的受訪者支持“将嚴重危害社會的網絡暴力行為納入公訴案件範圍”。
僅從上述數據看,網絡暴力對網絡社會的傷害無以複加,廣大民衆對網絡暴力的痛恨咬牙切齒。然而,從2006年的“銅須門”到2021年的“劉學洲”,似乎自社交網絡誕生以來,網絡暴力現象就從未止歇。即便大多數人意識到網絡暴力之害,可網絡暴力依舊肆虐不止,以至于到了現有的社會力量,都難以對受害者施以有效保護的地步。
事實上,在“沉默的螺旋”效用下,即便是小部分網民,仍然能帶來強大的言論殺傷性,任何社會個體恐怕都難以抵禦。無數案例證明,網絡暴力之傷不會因為部分加害者的暗自反省,得以愈合。且可以相信,若不加以遏制,随着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網絡暴力的傷害會釋放出更強大的群聚效應,持續荼毒下一代、下下一代。
或許有人會擔憂,重罰網絡暴力會不會影響多數人正常發言,衍生“寒蟬效應”。網絡暴力與社會輿論之間有清晰的界線,它不以幫助人為目的,而是以毀滅人為目的。“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數網民分得清什麼是“噴子”,什麼是“傻子”。對于少數無中生有、損人利己、唯恐天下不亂的社會個體,廣大網友不會産生多少共情心态。
雖然,包裹着“僞正義”面皮的非理性聲音,在呼籲理性的思潮下一戳就破,可網絡輿論天生的延遲性使之不會及時“救人”。推出相應的法律懲罰措施,并不是為了消除衆怒,不是為了卸除私憤,更不是為了“以暴制暴”,而是用清晰的法律界限,保護受害者,教育旁觀者,鼓舞理性的直言者,阻斷網絡施暴者的持續逞兇,維護社會基本的公平秩序。
可以看到,現今的網絡暴力形态既已超脫了托克維爾對“多數人暴政”的定義,也超脫了《烏合之衆》對“集體性失智”的解析。基于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社會模拟論”的判斷,在當前多元網絡逐利趨向的影響下,在多數人盲目模仿的驅使下,網絡暴力俨然成了少數人為博得流量以及背後的利潤,持續釋放心中惡意的“殺人利器”。
所以,始終要清楚,我們打擊網絡暴力,不是為了讓多數人不說話,而是為了圍困充滿惡意的少數人,将群體性的無端惡意封印在網絡輿論的“潘多拉的魔盒”内。對此,相應的法規政策當凸顯“保護力”與“施救感”,善用技術性的和社會性的輿論引導策略,編織全面細緻的安全網。(嚴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