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來這兒,還是去年盛夏,居民樓下老味道熱氣氤氲,短短400米的街巷被密密麻麻的小吃店占滿。彼時為一碗安慶鴨血馄饨而來的菌菌,愣是又塞進了兩塊燒餅一籠湯包。
△上回來這時,還是盛景
如今再來,滿街小吃已然不見蹤影,往日的熱情喧鬧蛻變成歲月靜好。藍旗街的傳說,在大爺大媽們悠閑的步伐中逐漸不足為外人道。
隻有資深老饕才知道,那濃濃的煙火氣,穿過了藍旗新村,在隔壁的光華東街重新落下了腳。
菌菌親自幫你吃過一輪,那街巷樓宇間的市井美食,真的還在!
過往提起藍旗街,“吃面”總是這裡難以磨滅的重量級标簽,全南京最知名的張府園大碗皮肚面、高崗裡小馬牛肉面,居然都在這!
時過境遷,食客們吃面的興頭絲毫無減,面館的熱度,自然也轉移到了光華東街。
高崗裡小馬牛肉面
光華東街6号12号樓1-2-1室
從藍旗新村旁轉移到世界之窗側畔的高崗裡小馬牛肉面,如今仍是飯點人氣王。坐在街頭吸面的那份熱火朝天卻隻能存在于記憶中了。
饞牛肉的菌菌,絕不會放過他家的全家福。
上桌先吃一口紅燒牛肉。标志性的小塊牛肉入味三分,鹹甜交織的鹵汁融進了牛肉的每一絲肌理。細嚼之下牛肉的原香味透了出來,越嚼越香。
面碗裡的其他内容也都十分優秀。牛筋香軟,牛肚彈韌,牛腸毫不油膩,毫無下水的腥氣。
這家的面條,是菌菌喜愛的堿水圓面。面條煮得正正好,不軟不硬,還保留了一絲Q彈。
張府園大碗皮肚面
光華東街6号樓12棟102室
張府園大碗皮肚面搬遷後,和高崗裡小馬牛肉面恰好成了鄰居。店面比以前稍小了些,但明亮了不少。
牆上貼着的報紙,明明白白地佐證着南京人吃面的“政治正确”。
平平淡淡的皮肚面上桌,加上辣油馬上就精彩起來。二話不說,huai!
這家店的皮肚完全不需要懷疑,煮出來竟有半分晶瑩剔透。吃口彈而軟,細微的孔中飽含鮮美的湯頭!
菌菌拿到的這碗面,屬于帶硬芯的那種戗面,本菌吃着開心,不太适應這種口感的朋友,最好知會店家一聲哦~
清真馬記
光華東街15号
作為光華東街上的傳奇老店,清真馬記已經舊得連門頭都脫落了。
小面館現在是兩位阿姨在經營。菌菌1點左右到店時遺憾錯過飯點,兩位阿姨邊拾掇着收攤,邊跟街坊們閑聊。
試探性地詢問,居然買到了當日的最後一碗牛肉絲面!12元一碗的超低價,牛肉絲卻多到驚豔,肉質鮮嫩不柴,調味也十分鮮香。
倒是這醬油湯頭,略顯重口了些,配着雪菜吃有些太鹹了……
光華東街的美味故事,絕不是幾碗面就能寫完的。
信步在街巷的之間走走,一不留神就被不知哪兒傳來的香氣拖住了腳步。
李四砂鍋
光華東街18号13棟101室
藍旗街老牌砂鍋店,如今在光華東街租下了一個不大卻足夠醒目的門面,還是隻有五張小桌,飯點還是不夠坐。
為啥說這家店老牌地道?看看桌上自備的咖喱粉調料瓶就知道啦!
這家店最知名的是它的香腸,鮮香适口而沒有過重的腌臘味。試着問了問老闆,果然是自家腌制的。
再向下挖挖,還能尋到鹵鹌鹑蛋。老鹵的香味和湯頭的香氣沁入蛋黃,是整份砂鍋的點睛之筆!
康師傅光華門特色小吃
禦道街71号101室
這家藏在禦道街和光華東街之間的小店,着實有些難找,不過店名倒是足夠紮眼。
今年已然66歲的“康師傅”,已經經營了将近20年,如今仍活躍在廚房的第一線。店裡的菜單就印在牆上門上,光看菜名就足夠誘人。
一份鮮香的鱿魚炒飯,承包了不少南航附中學子的午餐。鱿魚給得足夠多,一整份端上來甚至有點克蘇魯的既視感……
洋蔥 甜醬油,鐵闆鱿魚的調味融合在飯粒間居然絲毫沒有違和感。香甜鮮美而又微帶爽辣,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
遇椿·古法湯包
光華東街6号12号樓1-103
這家新潮精美的湯包店,瞧着實在和光華東街不太搭,價格倒是挺親民~
12元的湯包,一籠六隻,倒扣的蒸法是十足的南京特色。
夾起一隻咬開小口,鮮甜的肉汁立馬蜂擁而出,金黃透亮的色澤令人食欲大振。湯包的調味也是經典的蘇式甜口,鮮嫩的肉感真是肉食動物福音!
實名建議這家店把皮子做厚一點!手殘菌夾湯包的時候不慎夾破了兩隻……
唐記老南京燒麥
藍旗街16号1棟103室
開在南航附中對面的包子店和美滿吉,是整條藍旗街的美食遺珠。美滿吉的美味,離開校園後已不太清晰,老阿姨菌菌選擇買兩個燒麥帶着走。
高達7元一個的燒麥,令人對其期待頗高,菌菌幸運拿到了剛蒸好的,燙手的感覺十分适合這個冬季。
立馬咬一口,竟然吃到了不少的松子和豬肉!飽滿的松仁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咬下去時滿口生香。
這家店的燒麥是油潤款,内裡的糯米不算粘糯,但米香卻十分清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燒麥皮略有些幹了。
光華東街和藍旗街圈起的方圓,一面是從鼎盛華麗轉身後的甯靜,另一面則是年複一年的嘈嘈切切。
變的是美食,不變的也是美食。
沿着夾在中間的藍旗新村一路吃過來,最後把記憶留下,你就解碼了屬于光華東街和藍旗街的日日夜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