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
更新时间:2024-10-03 13:29:00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魯迅先生曾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我更相信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隻是單純地認為這是魯迅先生對這部史學著作的贊美。

比如,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哪部作品?魯迅先生又為何用詩歌體的《離騷》來和散文體的《史記》對比,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如果弄清了這些問題,就會發現魯迅先生的這句評價并不是随口稱贊,其背後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蘊。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1

“史家之絕唱”:打破了史學記錄的傳統規範

關于魯迅的這個評價,其實如今很多人都在斷章取義,忽略了前後文,将其認定為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認可。但實際上,這句話的前後各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完整地來看。

這句話出自《漢文學史綱要》,原文是這麼說的: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

這裡很明顯能看出,魯迅所說的“史家之絕唱”并不是說《史記》的史學價值,而是說《史記》在記錄史事的時候有所創新,前人所未有,後世也罕見。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2

司馬遷早年有過遊學天下的經曆,搜集到了很多風俗、傳聞以及一些較為隐秘的史事。比如“荊轲刺秦”的真實場景,就是他根據當事人侍醫夏無且對别人的口述來描繪的。

而這些經曆是他為之後“子承父業”做的準備,其生活的年代裡漢承秦制的現象依舊嚴重,受此影響一般史官是家族傳承的官職,司馬遷的父親是史官,所以司馬遷以後的仕途注定也會是“太史令”。

史官記錄史事是有一定規範的,比如《春秋》就是典型的史書,各國的《春秋》樣貌應該都差不多,以簡潔的語言記錄下發生的重大事情,真實性是第一位的,史官不能表露明顯的态度。

在這樣的規範影響下,孔子也隻是以“春秋筆法”來表明自身的喜惡,比如“克”、“弑”等帶有貶義性詞語的應用。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3

但《史記》不一樣,它打破了,或者說違反了當時史書體例的規定,所以魯迅才說它“背《春秋》之義”。他認為《史記》記錄曆史的方式無視了之前的規範,也沒有在字句上進行過多的雕琢,這些都是不合時代的。

而在《史記》之後的大多數正史裡,因為“官修”的性質,在體例、文辭等諸多方面都要比《史記》更為謹慎,也陷入了另一種統一的規範當中,就沒有《史記》這樣打破傳統史學的震撼力。

也就是說,之前傳統史學的規範被《史記》打破了,而《史記》又成為了新的規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優質的作品能打破它。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所以魯迅才會給出了“史家之絕唱”的評語。并非是認為《史記》是所有史書當中最好的,僅是點明了其特殊性而已。

而“無韻之離騷”的評價,更是和《史記》的史學價值關系不大。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4

“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文學價值的稱贊

将《史記》和《離騷》相提并論,很明顯這是在講述《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沒有太大的關系。

魯迅認為《史記》的寫法是“發于情”和“肆于心”,這個“情”和“心”就是司馬遷個人的意願,充滿了主觀性。

所以在讀《史記》的時候,讀者會很容易被文字所蘊藏的情感所左右,随着司馬遷的喜惡而表現出同情或者憎恨。就像魯迅舉茅坤讀這部作品時的感受,讀遊俠、屈原、賈誼、莊周等等人物的相關事迹,内心的感受是千變萬化的。

這就說明,司馬遷所著的這部史學巨作,不僅僅是為了記錄曆史,更是在闡述其自身對曆史的态度,其中所蘊藏的是作者對這些曆史的看法和觀點,這與之前專注于記錄真實性的史書有着極大的不同。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5

既然要表達觀點,那麼就需要文辭來修飾,所以從精神内涵上來說,《史記》在很多文字中都充滿了怨憤之情,這也是與《離騷》的相同之處。

在漢代,甚至是更為古老的文學傳統中,文學的風格講究的是溫柔敦厚,要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這是從《詩經》以來奠定的文學基調。

所以《離騷》在漢代的争議會非常大,屈原的形象也并不總是正面的。班固就曾經批評他“露才揚己,怨怼沉江”,以自己的死亡來彰顯君主之惡,通篇文字充斥着怨憤之情。

《史記》在很多記述上都與之類似,表達的是司馬遷對于某些事情的憤慨,這也和其在漢代屈辱的經曆有關,導緻了他在曆史中尋求共鳴。當然這種共鳴的産生是有問題的,是司馬遷先将史事定下基調,然後才産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6

比如說關于“武王伐纣”一事,衆多史家認為這是“有道伐無道”的正義舉措,被司馬遷之前以及同時代的人所贊揚。但在《史記》當中,司馬遷卻認為“以暴制暴,不知其非也”。這樣的觀點明顯是在影射漢代統治者“窮兵黩武”的社會現實。

再比如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評價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這也是當時很多人對這一對賢者的看法。然而司馬遷卻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這件事情,認為這是“好人遇禍,壞人得志”的典型,以此來痛呼世道不公。從中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這是司馬遷對自身遭遇的傾訴。

這些手法的應用和意蘊的表達,在《史記》有立場傾向性的文字裡得到了很好的發揮,與屈原在怨憤無助下所作的《離騷》就産生了共通,尤其是在“悲憤”、“怨怼”的情緒之下。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7

所以魯迅選擇了《離騷》這部作品來和《史記》做一個并列,而并沒有選擇如《詩經》等“溫柔敦厚”的作品。

司馬遷自己也很清楚其所寫的《史記》有很多的情緒化表達和取舍,比如将項羽、呂後放入帝王本紀中,将同為農民起義的陳涉、吳廣放置于世家裡。尤為明顯的是,對漢武帝驅逐匈奴的豐功偉績忽略不計,隻寫其求仙問藥、好大喜功的荒誕舉措。

所以,司馬遷也自我評價《史記》為“成一家之言”,大概也是委婉地表達了一下自己有“洩憤”的舉措。而後世修史的人并沒有像司馬遷一樣的經曆,在官修的前提下自然也就沒有了這種酣暢淋漓地寫法。

史記曾被魯迅稱為什麼(魯迅為何稱史記為)8

由此可見,魯迅所言的“史家之絕唱”和“無韻之離騷”,并不是将《史記》擡高到了無以複加的地位,而是通過前後文的論述,來闡明了《史記》在記述形式和精神内涵上的特殊性而已。


未來在黑夜隐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