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後台收到一條留言,問我們意外懷孕後應該流産還是生下來,自己的心意與家人的相悖,該怎麼辦。
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面臨過這樣的困境,發起了一個小調查,和大家聊聊意外懷孕的話題。
這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58份,其中女性受訪者占87.55%,男性受訪者占11.70%。48.63%的受訪者年齡在18歲到25歲之間,37.69%的受訪者年齡在26歲到30歲之間。83.28%的受訪者目前未婚未育。
意外懷孕是指受孕當時女方無受孕意願的懷孕。
不知道是不是小樣本的偏差,本次調查中有20%的人經曆過自己或伴侶的意外懷孕。調查顯示,在所有意外懷孕過的女性當中,大部分人的意外懷孕發生在18歲到25歲(64.75%)和26歲到30歲(26.62%),但也有極少數人意外懷孕時未滿18歲。
在意外懷孕的原因中,被選擇最多的是“存在僥幸心理,單次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38.13%),其次是“采取的避孕措施不恰當”(32.37%)。
絕大部分人意外懷孕後選擇堕胎(78.41%),少部分人選擇生下孩子并與對方共同撫養(21.12%)。在參與這次的調查人當中,沒有人選擇生下孩子由一方撫養或送養。
那麼,經曆過意外懷孕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呢?他們出于哪些考慮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又如何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迹?我們找了幾位有過意外懷孕經曆的人,邀請她們聊聊自己的故事。
01
經曆了意外懷孕、人身限制、引産,
我明白沒有什麼意外可以毀了我
陳,32歲,文職
我父母從來沒有跟我講過性方面的話題,所以我一直不太清楚性行為可能的影響。于是在第一次性行為時就中招了,那年我19歲。
我第一時間告訴了當時的男朋友(也是我現在的丈夫),我們下意識地要打掉這個孩子。并且認為這隻是必須做的一件普通的事。但是,随着小生命的發育,我感覺到體内有一個生命與我相連,漸漸地被激發了強烈的母愛。直到手術那天,我心痛難忍,決定把ta生下來。
我知道父母一定會強烈反對,所以先離校出走,再告知他們實情,希望多争取一些對話空間。結果,父母還是各種途徑找到我,在車站将我截下并強行帶走,限制我的人身自由,直到我引産。
那段時間我很痛苦,父母在精神上也備受折磨。我們在價值觀上的沖突無法調和。引産之後我更加心灰意冷,對什麼都感到絕望。
可是随着身體慢慢恢複,我意識到,痛苦已經無法改變,如果我繼續消極生活,那我以後會更加沒有希望和快樂。既然生命還在繼續,我就不能讓它被某件事毀了。至此,我對生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改變。以前我做選擇會優先别人的意見,現在則會遵從自己的願望。我也調整了和父母的關系,決定既盡到責任,又和他們保持距離。
“意外”是為了考驗人的選擇和改變而存在,不是為了毀滅人生。對人生影響最大的從來不是一個個事件,而是我們面對它的姿态。
調查說:
我們調查發現,“無法與男方或其他家人就孩子的問題達成共識”确實導緻一部分人(7.92%)在意外懷孕後選擇堕胎。
而更常見的原因則是:
1.“沒有條件生下孩子或生下也無力撫養”(48.92%),
2.“當時不太可能與對方結婚,覺得無法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34.53%)
3.“不想被孩子打亂人生節奏”(31.65%)。
02
直到又有了一個孩子,
我才放下對那個孩子的愧疚
blossom~,30歲,機電工程師
意外有那個孩子是在我二十一歲時,發生關系時是安全期,我們就沒有安全措施,沒想到懷孕了。懷孕後我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休學生孩子,也不可能和剛剛交往四個月的男友因為孩子盲目結婚。
可是另一方面,我一直非常喜歡小孩子,這時候卻必須親手抹殺ta,讓我非常矛盾。送走那個孩子之後,我也一直愧疚。我還開始擔心自己因此不孕,因為身邊有朋友流産後多年不孕。
直到有了現在的寶寶,我才覺得生命中偏離的部分被拉回了正軌,也因此放下了第一個孩子。現在我仍會偶爾想起ta,會感到遺憾,畢竟ta選擇來到我的生命中,我卻沒能帶ta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03
比起意外懷孕,
我更害怕由此而來的污名
這裡有顆大蘋果,29歲,行政
意外懷孕後我第一反應是慌,然後打算偷偷去流産。可當時是假期,我不可能瞞着家人去。開始有孕反後,就怕爸爸媽媽看出異常。我還擔心自己會不會外出時突然流産,被人發現不得不承認意外懷孕的事。
假期快結束時,我騙家裡說學校要打掃衛生,提前幾天去找一個很好的朋友,在她在的城市做了手術,因為害怕在讀書的城市做會被熟悉的人知道。我也沒讓男友來陪我,怕他跟家人不好說。整件事從發生到結束,除了男友和好朋友,我誰都沒說。
一個人扛的滋味很不好受,可我更怕被知道以後帶來的污名,怕被認為私生活随便,怕被人用非婚有孕這件事,給我的人品打上标簽。我對自己的反省是不太負責任,這點我承認,可是我不願意承受其他的莫須有。所以越少人知道越好,就自己承擔吧。
調查說:
調查中,雖然接近一半的人完全不認為“意外懷孕是可恥的”,但仍有16.57%的人認為這件事“不好說”,而極少數認為“意外懷孕是可恥的”的人卻都是女性。這也許恰恰證明,在對意外懷孕普遍污名化的社會語境中,女性為自己套上了太過沉重的枷鎖。
也有一部分受訪者認為,“經過人工流産的女性在親密關系中更可能不被珍惜”。可能正是因為對親密關系狀态的擔憂,許多女性才會在意外懷孕後,甯願草率結婚,而拒絕流産。
那麼,除了對未來的擔心,還有哪些因素推動意外懷孕的女性選擇生下孩子?調查發現,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覺得雖然是意外,但有條件撫養這個孩子”和“出于對生命、緣分的尊重或個人信仰”。
04
隻有一切條件成熟,
意外才能錦上添花
兜兜媽,24歲,财務
我和男友一直沒有刻意的避孕,但懷上确實在意料之外。
驗出懷孕是聖誕節前一天,說實話有點開心。因為和男友在一起好幾年了,他想早點結婚,我卻又想結,又有點害怕。而這個孩子的到來好像推了我一把。
男友知道我懷孕後說一定要生下來,結婚怎麼結都聽我們家的。可我反而不知道怎麼和媽媽說這事,怕被罵。但是媽媽一點沒有給我壓力,還在外婆要我打掉孩子時說:“你就想要自己的面子,完全不想想打胎對她身體的傷害”。我的先生、婆婆也對我非常呵護照顧,讓我感到所有人都在為這個小生命努力,很踏實。
從結果看,留下這個孩子是正确的。但我也知道,這是足夠幸運才會有的結果。
生或不生的決定,要建立在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基礎上。這時候,要堅信自己的感覺。身邊的人對于意外懷孕是什麼态度,我們其實能感受到。但凡有一點不确定,都不要讓這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是媽媽,是帶孩子來感受愛的呀。
05
不同的人生方向隻是左右之别,
未必有高下之分
董非妮,29歲,編劇、導演
前男友從外地工作回來聯絡我,表達分手後他有認真改變,令我挺感動。久别重逢,我們都還單身,那天就發生了一次性關系。不巧在避了孕的情況下還是意外懷孕。
有了孩子後,他的家人希望我們結婚,可當時我們的感情不足以組建家庭。我又不想傷害一條無辜的生命,經過慎重的評估,我決定以單親媽媽的身份養這個孩子。
我身邊有很多鬧離婚的家庭,生活氛圍差,财産撫養權的鬥争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單親更大。同時,我了解到,非婚生子跟普通家庭的孩子享有同樣的公民權益,有好的家庭教育,一樣能讓他們成人成才。我的家人很支持我,我也有信心做好一個單親媽媽,對我的孩子負責。
我本就計劃在30歲時成家的,但感情一直坎坷。我也見過很多年過三十的姐妹為了等待一個男人有多焦慮,妥協得多艱難。我不想被動等待一個男人對我負責。
女人想要家庭,并且有能力經營家庭時,可以考慮先自己有孩子再有愛情。這兩者都是家庭的拼圖,我們要做的隻是獲得它們并拼在一起,先後順序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并非鼓勵别人效仿這樣的路線,隻是每個人都有更适合的人生方向。如果感到“戀愛、結婚、生子”的常規路線難以實現,又不願意将就妥協,就不必執着于這既定的方向。
不同的方向隻是左右之分,未必有高下之别,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因為周遭境遇的不利,放棄那些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東西。
06
比生不生更難面對的,
是事後後悔的自己
Ksy,女,38歲,小學老師
我有過兩次意外懷孕的經曆。第一次是和前男友,有了孩子後我們打算結婚,我父母卻覺得男方讓我婚前有孕不負責任,不同意我們繼續交往。我拗不過,隻好打胎分手。
流産後我就不太容易受孕,和現在的老公一直沒有小孩。他不知道我流産的事,隻是遺憾沒有親生孩子。每當這時,我就會後悔曾經意外懷孕和打胎,覺得是自己耽誤了老公。
後來我們過繼了一個女兒。但誰都沒想到,她三歲的時候,我居然懷孕了。當時我身體不好,不适合生育。于是我提出,既然有女兒了,這個孩子就流掉吧。可是老公和雙方父母都強烈反對,覺得過繼的不如親生的。我再一次拗不過,隻能留下她。
保胎、生産都很辛苦,可事情已成定局,我隻能不斷地自我說服,幻想這個孩子會帶來快樂。可是,她出生後,雙方長輩和我老公很明顯地偏心她,不僅讓她養成不好的脾氣,還讓大女兒感到被忽視。
大女兒甚至問過我,為什麼有了妹妹之後,大家都不喜歡她了。這樣的局面讓我再一次後悔,會想當初如果堅持流掉小的,事情也許會簡單很多。
兩次意外懷孕,兩次不同的選擇,我都感到後悔。可我隻能帶着後悔繼續生活。
生不生很多時候其實不由我們自己做主,我們甚至會在做了違心的選擇後,勉強自己自洽。從這個意義上說,想要在做選擇時盡善盡美是很難的,更長遠的,可能是思考如何面對選擇之後,會後悔的自己吧。
作者說:
這次訪談中我發現,意外懷孕後不論流産還是留下,都可能對今後産生好的或壞的影響。唯一共通的點在于,當經曆過波折再往回看,意外懷孕這件事并沒有戲劇性地扭轉我們原本的人生軌迹。
雖然相對于别的選擇,“意外懷孕後該怎麼做”更複雜、更嚴肅,可是我們整個生命的走向,卻不單由它,而是由更多更重要的因素共同決定。
但這也不意味着我們可以輕率地懷孕、輕率地決定“生不生”。這個選擇和人生中其他選擇一樣,都要求我們在全面評估自己、他人、現實條件這三者的關系後,慎重做出。
從這個意義上,女性在“生不生”這個問題上也許很難有絕對的自由,必須在諸多因素中尋求平衡。但是如何取舍這些因素,如何在選擇後努力過好自己的一生,主動權仍在我們自己。而這也許才是我們在“生不生”這個問題上,更寶貴、更核心的自由。
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