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們來到現代社會,如何“正确”的擁有一個英文名呢?各路網友紛紛大開腦洞,從王安石叫Vans,朱棣是Judy,漢哀帝是Eddie,秦始皇是Swan開始,取英文名這種事本來就不容易,于是提出以下三種方法,為有取名恐懼症的人多種選擇。
其一,直譯法。簡單來說就是中英文名字一樣,例如周瑜是Joey,當然人紅是非多,部分人對于“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的英文名Vans也存在不同的意見,因王安石字介甫,難道不應該叫做Jeff嗎?正是由于新的需求催生出新的解決方式,于是其二便是字譯法,但此字非彼字,因古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也就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所以詩聖杜甫字子美(Jimmy),李商隐字義山(Eason)。
然而除了這些簡單粗暴的取名法,不少網友創新提出——意譯法,也就是将名字的内涵轉換為英文來表達,例如路由,不不不,陸遊成為WiFi,李莫愁是don't worry,張無忌是whatever zhang。在為網友的腦洞驚奇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取名的方式總歸離不開“直譯”和“意譯”,這也是翻譯界一直在争論的問題。
提到翻譯就不能不提嚴複,作為中國最早被派前往西方的留學生之一,其翻譯的《天演論》成為中國近代翻譯史開端的标志,不管是其中的“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還是在自序中提出的“信、達、雅”翻譯三原則對後世産生巨大的影響,成為19世紀末以來中國譯論體系中的權威存在,直至今日仍舊有效的指導國内譯者們的工作。
其中翻譯界對于“信”和“達”的理解基本一緻,也就是準确、忠實地“直譯”原著的内容。但關于“雅”的定義衆說紛纭,簡單來說,“雅”就是譯者的翻譯風格。在《翻譯概論》之中,許鈞先生将之歸結于“神”的概念,也可以與精神、神韻等聯系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嚴複提倡的“信、達、雅”是為了翻譯科學著作,對于文學類作品的翻譯,直譯并不完全的适合。
之後,梁啟超指出在翻譯界存在的質量問題,源語和目的語使用的不熟練,不能将原文中的深奧微妙翻譯出來,或者譯出來的文字诘屈聱牙讓人生厭。在翻譯的啟蒙時代,隻能依照原文翻譯,照葫蘆畫瓢,也就是梁啟超口中“未熟的直譯”,而後譯文逐漸通順,與原文是否符合也不在意,這種被梁啟超稱為“未熟的意譯”。
由于前期譯本數量稀少,對于翻譯的得失問題不甚在意,但之後譯本增多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求真的風潮興起開始追求直譯,但過分的矯枉過正都會為人诟病,發展到最後成為直譯和意義的融合發展,也就是兼顧直譯和意譯。因此針對古人的名字怎樣翻譯才是正規操作呢?
首先按照漢語拼音,姓與名分開拼寫,首字母大寫:例如李白Li Bai。
其次如果是單姓雙名,姓和名的拼音首字母大寫,雙名連寫,例如李清照Li Qingzhao。
此外如果是複姓單名,姓連寫,姓名首字母大寫,例如歐陽詢Ouyang Xun,如果是複姓雙名,同時将姓名的拼音字母連寫,例如司馬相如Sima Xiangru。
如此,知道你姓名的正規譯法了嗎?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