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Brucella)的細菌侵入機體,引起傳染-變态反應性的人獸共患的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疼痛、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為特點。主要傳染源來自患病的動物及其産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徑為經皮膚黏膜直接接觸感染,但經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經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飛沫、塵埃感染也時有發生,人群對布病普遍易感。布病雖然病死率不高,但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因病緻貧;同時也嚴重影響畜牧業、旅遊業、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會帶來食品安全隐患。人間布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也是《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規定的生物因素所緻的職業病。布病在世界上廣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我國31個省市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體
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羊種布魯氏菌生物型1~3,牛種布魯氏菌生物型1~7和9,豬種布魯氏菌生物型1~5及綿羊附睾種、沙林鼠種、犬種布魯氏菌各1個生物型,共6個種19個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種、田鼠種等新報道的種類。
二、臨床表現
布病潛伏期一般為l-3周,平均為2周,部分病例潛伏期更長。潛伏期長短與機體的免疫狀态、侵入人體細菌的菌種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徑等各種因素有關。如羊種布魯氏菌毒力強,感染後臨床症狀較重,潛伏期短。牛種布魯氏菌相對毒力較弱,潛伏期較長,發病也較緩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多汗、全身乏力、關節肌肉劇烈疼痛、肝脾淋巴結腫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見卵巢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規範,容易由急性轉為慢性,大都不能從事重體力工作,嚴重喪失勞動能力,甚至導緻殘疾,俗稱“懶漢病”。臨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個月以内)、亞急性期(病程在3-6個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過6個月)。
三、診斷原則
布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比較複雜,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很難以某一種症狀來确定診斷。對布病的診斷,應結合病人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具體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标準《布魯氏菌診斷》(WS269-2019)。
四、治療原則
布病治療原則為:早期、聯合、足量、足療程。具體參照原衛生部布魯氏菌病診療指南(試行)。
(一)急性期患者治療
1.急性期無合并症患者治療
1.1.一線藥物
多西環素合用利福平或鍊黴素。
1.2二線藥物
不能使用一線藥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選用以下方案:多西環素合用複方新諾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諾酮類。
1.3難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諾酮類或三代頭孢菌素類。
1.4療程6周,可根據治療情況适當延長治療時間。
2.急性期有合并症患者治療
2.1合并睾丸炎病例抗菌治療同上,可短期加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
2.2合并腦膜炎病例在上述抗菌治療基礎上加用三代頭孢類藥物,并給予脫水等對症治療。
2.3合并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其他器官或組織膿腫病例,在上述抗菌藥物應用的同時加用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必要時給予外科治療。
(二)慢性期患者治療
1.抗菌治療:慢性期急性發作病例治療多采用四環素類、利福黴素類藥物,用法同急性期,部分病例需要2-3個療程的治療。
2.中醫藥治療:慢性期穩定型病例治療多采用中醫藥治療。
五、控制措施
(一)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關于防治布病的宣傳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人感染布病主要來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豬等。主要傳播因子是流産物、乳、肉、内髒、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是可以治愈的,增強信心。(3)宣傳對象包括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如獸醫、放牧員、飼養員、屠宰工、擠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員以及疫苗生産人員、實驗室科研人員等。
2.暴露後預防:随着活疫苗免疫牛、羊的增加,獸醫免疫感染的問題更為普遍。疫苗針頭紮傷和飛濺入眼睛(結膜接種)是暴露的危險因素,因此建議藥物治療21天。此外,事故後應盡快檢測血清布魯氏菌抗體,為發病後随訪提供基線。
3.檢疫及淘汰疫畜、培養健康畜,畜群免疫接種等是預防布病的重要措施。(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