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聽說過“重金求子”,但你聽說過“野外求子”嗎?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就經常被安排“野外求子”,懷孕産子之後,還會被人們回捕,在人工環境下飼養幼崽。整個過程非常成功,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野外求子
在人工環境下養殖的雌性大熊貓,經過專家們的評估之後,會被放歸野外,但是放歸野外的目的并不是放生,而是肩負着重要任務:與野生大熊貓交配,等到成功懷孕産子之後,專家們會再将它們接回家,在人工環境下長大,這叫做:野外引種。
我們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數量較少。經過多年來的保護,我國大熊貓數量整體有所上升,其中全球大熊貓圈養總量達到了633隻(截止到去年12月1日),絕大多數都生活在我國。
按理說,人工養殖的大熊貓數量非常多,能夠滿足大熊貓的繁殖需求,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野外引種呢?
事實上,雖然人工養殖大熊貓數量較多,但是長期的繁殖過程中,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和野生大熊貓無法進行生殖交流,根據現代進化論可以知道,當兩個種群長期不存在基因交流時,久而久之就會演化成不同的生物,甚至會出現生殖隔離。比如: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但是狗和狼的區别卻非常大。
其次,養殖的大熊貓在繁殖過程中,基因多樣性不夠豐富,而基因多樣性不夠豐富的物種,滅絕的風險更高。
比如:在100多年前,旅鴿還是美國非常常見的鳥類,數量一度高達50億隻,當旅鴿過境時,你甚至都不用費心去抓,随便用石頭砸,都能砸下好幾個。
由于旅鴿基因多樣性實在是太差,在演變過程中遭受過多次“瓶頸效應”,以至于盡管旅鴿數量較多,但基因多樣性非常差,再加上人類的影響,導緻旅鴿在短短100年之間從50億隻到0隻。
為了豐富大熊貓的基因多樣性,定期将人工圈養的大熊貓放歸野外引種,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護措施。
野外引種有多困難?關于大熊貓為啥會成為瀕危生物,其中既有外界的因素,比如:第四紀大冰期使得它們栖息地縮小,栖息地碎片化等等;也有大熊貓本身的因素,大熊貓交配和繁殖實在是太難了。
大熊貓有着固定的發情期,但是它們的發情時間非常地短,短到隻有區區2-3天,并且隻有其中2-3個小時才是它們的發情鼎盛期,如果錯過了它們的發情期,那麼就要再等一年才能交配。
所以,參與野外引種的大熊貓必須要在發情之前上山,而且還要熟悉山上的野外環境。
能夠被選中參與野外引種的大熊貓,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夠自己覓食,自己照顧好自己。
雌性大熊貓在發情時,會爬上一棵高樹,異性收到雌性的信息之後,就會趕來與之約會。當有多個雄性前來時,它們就會為了争奪雌性的交配權而大打出手,此時雌性會在樹上觀看它們争鬥,然後再從它們之中選擇一個交配。
大熊貓的交配非常困難,它們并非天生就懂得如何交配,而是在未成年時,通過觀看其他大熊貓的交配過程才能學會。如果雄性沒有學會如何交配,那麼它們将可能無法交配成功,甚至會激怒雌性,雌性會攻擊對方。
交配之後,人們并不能立即發現它們是否懷孕,哪怕是在人工養殖環境中,也很難通過高科技手段查看它們是否懷孕。這是因為大熊貓幼崽體重非常地小,剛出生時體重隻有140克左右,超過200克都非常罕見。隻有在快要分娩時,大熊貓才會表現出異常,此時才能夠通過現代設備判斷大熊貓是否懷孕。
野生大熊貓如果生産了雙胞胎,那麼大熊貓媽媽隻會撫養其中一隻,另外一隻就會被遺棄,被母親遺棄的大熊貓将會很快死亡。但在人工環境下,我們會通過交換幼崽的方式同時撫養兩隻大熊貓。
為了保證野外引種大熊貓的安全,将大熊貓放歸野外之後,工作人員會持續對其進行觀察,通過回傳的數據了解它們是否已經懷孕,以及預産期,等到幼崽出生,工作人員就會對大熊貓進行回捕,在人工環境下養育長大。近幾年來,我國又多隻人工飼養的大熊貓野外引種成功,大大豐富了圈養大熊貓的基因多樣性。
#大熊貓##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