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20 年間,電子商務、在線支付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也颠覆了這些領域原有的商業模式,并在消費端取得了極大成功。
如今,全球都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世界各國發布國家數字戰略,各企業也紛紛提出數字化轉型。從哪裡開始數字轉型呢?電子簽名就是一個解決實際需求的細分領域。
這或是一片新的藍海,據法國市場調研公司 ReportLinker 數據,2021,全球電子簽名市場的價值為 15.277 億美元(約人民币 108.48 億元),到 2030 年将達到 127.215 億美元(約人民币 904.13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27%。
那麼,當今中國的電子簽名市場在全球處于什麼階段?電子簽名廠商需要哪些能力才能在競争中突出重圍?GBC 端客戶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最合适的電子簽名部署方式?未來電子簽名将可能怎樣發展呢?
全球百億市場,中美電子簽市場差異顯著
根據 CB Insights 數據,從 2017 年 1 月到 2022 年 9 月,全球電子簽名創業公司融資數量在 2019 年最多,而融資總規模在 2021 年達到近年的峰值,将近 7 億美元。
圖 | 全球電子簽名市場創業公司融資情況(數據時間 2017 年- 2022 年 9 月,來源:CB Insights)
從電子簽名公司融資分布情況來看,中國位列第四,美國、英國、以色列、瑞士也有一定比例的電子簽名創業公司融資動作。
圖 | 電子簽名創業企業融資數量占比情況(數據時間 2017 年- 2022 年 9 月,來源:CB Insights)
從公司階段分布來看,電子簽名領域的創業公司以中早期(B 輪及以前)公司為主。從過去 5 年的數據來看,種子|天使輪和 A 輪的企業數量有所波動,在 2020 年觸底(共計占比 17%),2021 年以後繼續增長。
圖 | 全球電子簽名創業公司階段分布情況(數據時間 2017 年- 2022 年 9 月,來源:CB Insights)
以中美電子簽名市場為例,企業發展的馬太效應明顯。美國的 DocuSign 已于 2018 年 4 月 IPO 上市,目前 DocuSign 的全球市場份額大約在 70% 左右。中國電子簽名市場以本土品牌為主,據艾媒咨詢《2021 中國電子簽名行業研究報告》數據,中國電子簽名廠商 e 簽寶、CFCA、數字認證、契約鎖及法大大的市場占有率近 40%。其中,e 簽寶在 2021 年 9 月獲得 E 輪 12 億元融資,融資總規模僅次于 DocuSign。
圖丨全球電子簽名創業公司融資金額情況(數據時間 2022 年 9 月,來源:CB Insights)
實際上,國内外電子簽名市場差異化顯著。從中美國情來看,與美國電子簽名使用情況相比,中國電子簽名市場因涉及法人主體、印章曆史以及實名認證等,信任鍊更加複雜。并且,它還涉及到印章标準的具體要求,比如一套具體幾枚章,而每家公司的章程中,對于印章的使用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DocuSign 雖然在海外市場發展領先,但是其産品在技術模型上并不符合中國國情,因此也就不能為中國用戶提供高效、精準的解決方案。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要突破“水土不服”的挑戰,例如今年 8 月,全球 CRM 軟件的開創者 Salesforce 傳出解散中國區的消息,并将中國區業務交給阿裡雲作為總代理。其中既有中國區業務挑戰難度,也有大環境的客觀因素。已在中國市場紮根 18 年、全球的标杆企業在跨境市場尚且艱難,因此企業産品創新力及适用性的問題不容忽視。
從全球範圍看,電子簽名獲得國家認可度高,目前全球已超過 70 個國家承認電子簽名的合法性。從需要遵循的法律來看,中國市場的電子簽名産品設計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包括國标的技術标準;而在美國市場,電子簽名遵循的法律條文是《全球和國家商業中的電子簽名法》(ESIGN)以及《統一電子交易法》(UETA)。
從部署方式上來看,中美市場差異在于數據“是否上雲”。美國電子簽名市場以公有雲為主,而在中國市場,大部分的企業可接受雲服務、雲部署。但特殊客群如:國央企用戶,特别是集團性企業、政府及公共事業等在合同數據、印章方面有極高的隐私要求。因此即便付出更高的成本,也要确保電子簽名過程中,簽署的文件“不上雲”,而由用戶自身把控。
因此,未來如果中國本土電子簽名品牌要走向海外市場,技術模型是否符合國情、産品創新能力以及從法律合理性來設計産品,也是國内外品牌“走出去”同樣需要反思的問題。
電子簽名廠商需要哪些技術能力?
電子簽名産品最早的定位是工具類軟件(OP),随着軟件環境與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當前的電子簽名産品形态和商業模式趨向于雲端 SaaS 化服務。
2003 年左右,全球電子簽名市場最早從美國發展起來,中國電子簽名賽道第一次形成市場格局始于 2014 年的 P2P 爆發,e 簽寶等一批擁有數據安全、互聯網等經驗的創業公司開始陸續湧入該行業。
随着技術壁壘和行業深度的推進,在 2018-2020 年,一批早期入場的電子簽名廠商悄然退場。而市場也悄然發生變化,此後新入局的不再是創業公司,而是字節、騰訊等具備大廠或資本背景的玩家,進一步地推動了該行業的發展。
圖丨中國電子簽名行業圖譜(資料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制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在市場玩家經曆了一輪洗牌後,用戶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對電子簽名産品的隐私安全和合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電子簽名廠商需要哪些技術能力呢?電子簽名與加密技術經常同時出現,二者說的是一回事嗎?
電子簽名行業的關鍵技術在于簽名算法的設計、實現和正确地管理電子簽名相關的兩個密鑰——公鑰(Public Key)及私鑰(Private Key),這也是電子簽名生态系統服務數據安全、隐私安全的前提及基礎。公鑰公開可見,相當于數字世界公開的“身份證明”,而私鑰用于對文檔簽名和對加密内容的解碼。簡單來理解,隻有公鑰、私鑰唯一匹配時才能通過驗證,或者解密電子簽名讀取正确的文件。
電子簽名常依賴于使用公鑰基礎設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既然公鑰是對應用戶身份,那就需要有權威機構授予的“認證”。在電子簽名使用過程中需要用戶完成實名認證,并需要 CA(Certificate Authority,證書管理)機構頒發數字證書、以及時間戳服務機構提供的時間戳。通過這些措施,保障電子簽名的信息安全、并有效防止數據被篡改。
悉尼大學計算機系唐強老師指出,在電子簽名中真正有技術壁壘的是各種增值服務。他舉例說道:“比如一份文件需要多個成員簽名生效(門限簽名、多簽名、聚合簽名等),有時還要考慮隐私保護等。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門限簽名,還需要更高級的數字簽名工具以及專門的設計,這些高級的簽名算法還可以在更廣闊的領域應用,比如區塊鍊、雲存儲證明等。”
在使用電子簽名時,因涉及文件保密性等問題,會涉及到文件的查閱權限。因此,會通過加密存儲或加密傳輸等技術手段來實現。“電子簽名和加密時常被混淆、被認為是同一回事,實際上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電子簽名本質是認證,而加密是實現機密性的技術手段,要把兩者明确區分開來。”唐強表示。
唐強認為,推動電子簽名行業發展的關鍵在于現代密碼學專業人才儲備。他指出,推動電子簽名行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加深現代密碼學研究,以及加深學術界與産業界的合作。“對電子簽名企業來說,提前布局參與到前沿技術研究,甚至參與現代密碼學國際标準化内容(比如門限密碼學的 NIST 标仍在準備階段),無形中會形成天然的技術壁壘。”
此外,要在市場具備一定競争力,還有要有引領技術變革的能力。例如 e 簽寶進行了商業模式的改變,提出從項目制一次性付費到使用簽署量計費,讓更多客戶體驗到電子簽名帶來的價值。
“我們希望将簽署的服務,以公共雲的形式進行雲端部署,讓它變成客戶可随時進行對接的開放平台,來将部署成本降到最低。”e 簽寶創始人兼 CEO 金宏洲表示。他們率先提出基于雲的電子簽名技術的應用規範,同時将産品和解決方案改造成雲端 SaaS 化接口。近日,e 簽寶在其用戶生态大會上發布了新的生态夥伴扶持計劃,将拿出 1 億元補貼生态合作夥伴,通過更廣泛的生态集成,讓更多用戶體驗到電子簽名帶來的效果。
公有雲、混合雲、行業雲:用戶按需選擇最适合的部署方式
電子簽名是為客戶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合同全生命周期服務,從本質上看,電子簽名是為用戶降本增效、創造價值,并向社會提供社會價值的基礎設施類産品。從用戶類型看可分為 G 端、B 端、C 端,其中 B 端的 SaaS 企業服務占該賽道大部分。
從中國電子簽名廠商看,或是以 G 端用戶為主的 CA 機構企業,或是以 B 端用戶為主的 SaaS 服務商,還有少數是 GBC 端用戶場景全覆蓋的電子簽名服務商,例如 e 簽寶。
尤其在 2021 年 9 月,e 簽寶與金格科技進行了戰略合并。金格科技積累了豐富的黨政機關項目實踐經驗和解決方案,并且産品标準化程度高,尤其在信創國産化市場的占有率具有領先優勢,因此二者的戰略合并達到了 1 1>2 的效果。
對于 B 端用戶,e 簽寶按規模将其分為超大型、中型和小微用戶。不同類型的客戶對電子簽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具體來說,超大型客戶希望通過電子簽名解決集團型企業的電子印章、物理印章統一管理的問題;中型客戶希望通過電子簽名提升企業的合同簽署效率,因此其需要高效的 SaaS 化 API 産品與業務系統對接;而小微客戶由于預算、自身體系不完善等因素,需要的是“拿來就用”的簽、管一體化 SaaS 電子合同、電子印章管理平台。
與此同時,用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産品。從部署方式來看,公有雲更适合處于成長階段的小微企業,公有雲優勢是部署快捷、投入成本低,但其缺點也明顯,因電子簽名過程是在雲端完成,因此公有雲在數據安全方面低于混合雲及行業雲。
混合雲和行業雲适用于集團型企業及政府、公共事業,其優勢是不僅私密性更強,而且支持更廣泛的自定義開發内容,無論在合同簽署還是印章管理等環節,都能夠圍繞組織結構進行更精細化的功能結合。但對用戶來說,這兩種部署方式的成本也相對更高,需要部分地設置本地服務器和對應的 IT 基礎設施。
在降本增效方面,電子簽名帶來的實際效果非常顯著。以 e 簽寶的解決方案為例,吉利集團通過 e 簽寶的印章管理平台,在人事、物流、營銷、投資等場景均實現了更加安全高效的電子簽名與合同數字化管理,平均每年節省近 200 萬的運維成本。
網易集團(杭州)通過 e 簽寶部署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電子印章集中管理系統,2020 年 3 月,在疫情按下“暫停鍵”2 個月、進行複産複工之前,需要 5 萬名員工簽署《疫情防控承諾書》。在 e 簽寶的電子簽名系統幫助下,僅 7 天内就完成了網易全體員工的承諾書簽署。
SaaS 智能化或将成為未來電子簽名市場的發展趨勢
未來,電子簽名産業将會如何發展呢?
從技術層面來看,電子簽名未來将向 SaaS 智能化時代邁進。在部署形态和商業模式上仍延續 SaaS 模式,但在功能層面,則會随着 AI 等技術的融入而更加智能化。區别在于:對于其服務的企業客戶而言,原本需要人工對簽署完成的合同進行手動歸檔等操作,在實現智能化後,這些人工操作或判斷,都能通過 NLP 的語義分析、合同文檔内容提取、合同的智能審核等 AI 算法來實現,在大數據訓練下得到新的結論。
從服務的定位層面來看,電子簽名廠商在豐富自身解決方案外,也将承擔更多的管理流程服務,從軟件服務拓展到硬件和咨詢服務。
當企業尤其是中大型企業接受“新事物”,将物理印章更換為電子簽章時,必定要存在兩種印章交替并行的特殊時期。因此在這段時期,就要求電子簽名廠商提供互聯智能化解決方案,來進行物理印章管理以及設備管理,也就是硬件管理。
另一方面,在用戶使用電子簽章時,還會遇到電子簽章歸哪個部門管理等實際管理流程問題。因此,電子簽章廠商與用戶的關系不止是“一錘子買賣”,而應向更深度的持久服務發展,保障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正常運營。
從市場層面來看,随着電子簽名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服務的逐步完善。在政府政策推廣及中大型企業的表率帶動下,電子簽名天生的“網絡效應”将發揮作用,以大帶小,在各個産業鍊織成一張張數字化簽署網絡。正如 e 簽寶創始人兼 CEO 金宏洲在談及發展戰略時說的:“到 2024 年,我們的目标是為政府、企業、個人構建 10 萬個簽署場景;幫助 1000 萬組織實現簽署數字化升級;為 100 座城市建設數字化簽署的基建設施。通過簽署網絡,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結語
電子商務、移動端支付方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支付習慣,而電子簽名要想革新原有的商業模式,需要電子簽名行業更多的努力與驅動,一方面加強電子簽名廠商的技術、人才儲備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讓用戶擁有更多機會參與到電子簽名的效果體驗中。
随着電子簽名市場的技術不斷積累與發展,期待電子簽名融合在生活中各個場景、成為社會化基礎設施——想用即可用,也盼望電子簽名市場的大衆化元年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