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稱帝後,曾感慨:
“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的确,在楚漢之争中,張良作為劉邦的頂級謀士,在“佐策入關”、“鴻門宴”、“暗度陳倉”、“下邑之謀”等曆史事件中做出過巨大貢獻。可以說,若沒有張良的輔佐,劉邦是成不了大漢偉業的。正是因為劉邦這句話,後世才有了“運籌帷幄”之說。
到了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在李世民的帳下,也有一位“張良”,此人善謀,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發揮着巨大作用。李世民登基後,曾評價他:“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此人就是房玄齡。
房玄齡從公元617晉陽起兵後跟随李世民,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去世,跟随李世民32年,從一而終,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
房玄齡的家族世代為官,他的父親房彥謙曾任隋朝司隸刺史。房玄齡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十八歲時被舉薦為隰城縣尉。當時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曾感歎房玄齡的才華:
“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
後來天下大亂,房玄齡審時度勢之後,決定選擇一位明主。他沒有選擇枭雄窦建德,也沒有選擇聲勢浩大的瓦崗軍,而是選擇剛剛起兵不久的唐軍。
公元617年,李世民率軍渡渭水,軍帳外忽然有人拄杖求見,當時李世民求賢若渴,親自迎接,二人第一次見面,便一見如故,然後徹夜長談,不知疲倦。随後,房玄齡被任命為李世民的“府記室參軍”,充當李世民的私人謀士。之後,不管李世民到哪裡,身邊總少不了房玄齡。《新唐書》雲:
征伐未嘗不從,衆争取怪珍,玄齡獨收人物緻幕府,與諸将密相申結,人人願盡死力。
無論是攻打劉武周、宋金剛、窦建德、王世充、劉黑闼,隻要李世民出現的地方,必定有房玄齡。每當取勝,其他人都争奪金銀珠寶,隻有房玄齡不要珍寶,而是幫李世民招攬人才。例如,大名鼎鼎的杜如晦就是房玄齡所推薦。
公元626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已經白熱化,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秘密召房玄齡、杜如晦入秦王府,二人通過一整夜的謀劃,最終給秦王李世民制定一個缜密的政變方案。幾天後,玄武門喋血,李世民取得勝利。李世民曾說過:
“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
李世民登基後,以房玄齡等5人為一等功,任房玄齡為中書令(宰相)。從此,房玄齡的角色開始轉變,他從一位謀士,變成了一位政治家。在唐朝宰相任上一任就是22年。這22年裡,房玄齡幫李世民整治吏治,休養百姓,完善國史,功績不輸當年。
房玄齡居功不傲,每逢李世民批評大臣,房玄齡總是戰戰兢兢,檢讨自己是否有同樣的錯誤。正是因為如此,李世民才對房玄齡信任不已,每逢李世民出宮巡遊,把留守長安的就交給房玄齡。即使是太子遇到難題,李世民也建議太子去征詢房玄齡的意見。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高麗,房玄齡留京師全權處理政務。臨走的時候,李世民對房玄齡說:“你辦事朕放心,若遇到大事,你自己處理,不必八百裡加急請示朕,這樣太浪費時間。”李世民的大軍行至遼東後,有人專門從京城趕到了當地,奏請有人造反。
李世民聽聞後,先在帳中準備好刀斧手,讓告密者進來,問他:“是誰謀反?”
告密者說:“造反之人,正是房玄齡!”
李世民一聽,大怒不已,立即下令:将告密者推出去腰斬。
然後,李世民給房玄齡傳話:“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自己處理就行了。不必讓告密者見我!”
《資治通鑒》雲:
問告者為誰,曰:“房玄齡。”上曰:“果然。”叱令腰斬。玺書讓玄齡以不能自信,“更有如是者,可專決之。”
原來,房玄齡知道有人要向李世民告密,但他若攔截,便有維護自己之嫌,所以才故意放此人到遼東。從李世民給房玄齡的回複來看,他對房玄齡的信任不可附加。
房玄齡于貞觀二十二年去世(李世民于次年去世),跟随李世民32年,從一而終,無論是謀略,還是政治才能,都冠絕一時。後世談到唐朝宰相,無不推房玄齡為首。
若無房玄齡,則無唐太宗;反之,若無李世民,則無房相。二人相輔相成,才有貞觀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