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大園村裡,有一座保留比較完整的、楊姓聚族而居的古老苗家村寨,它就是大園古苗寨。
大園古苗寨地處邵陽市綏甯縣關峽苗族鄉,坐南朝北,倚青龍山而建,伴玉帶水而築。古驿站、老夥鋪、舊商号随處可尋,古韻綿長。
寨子裡神奇瑰麗的茫茫綠色和那古老奇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許多導演的目光,1999年由劉烨主演的著名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就在此地取景拍攝。
新湖南客戶端特别策劃《讀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進大園古苗寨。
“四知堂”記載先祖楊震拒金之清廉
在大園古苗寨裡,幾乎家家戶戶堂屋門口都懸挂着四方天燈。天燈四面分别寫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楊”“四知堂”。
“楊”代表着寨子裡聚居的楊氏家族,而“四知堂”的寓意則可從《楊氏家譜》中找到答案。家譜裡記載了大園楊氏先祖楊震的拒金故事:“(震)公為荊州刺史,公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公後遷東萊太守,道經昌邑,王密懷金十斤以遺公。公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人知者。’公曰:‘天知,地知,子知,吾知。何謂無知者’”。楊震是東漢太尉,一生清白自守,拒絕饋贈,其後裔楊再思為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楊震公,以他“四知”的事迹鞭策族人,挂出了釋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堂”的堂号。
大園古苗寨千年的文化血脈不僅體現在家譜與家訓中,還與大園人重視教育、崇文尚學的精神特質密不可分。
相傳,諸葛亮曾率軍在綏甯建立諸葛城,并把守關峽峽口。他的騎兵就駐紮在大園後龍山南面的山沖裡,在山沖裡訓練部隊并辦學堂學習文化,現在這條山沖叫“學堂沖”。以前,大園楊氏家族在宗祠後還留有十多畝“學堂田”,凡考上縣學的子弟,就能耕種“學堂田”。大園山多田少,村民将田土當命根子,這種獎勵方式獨特而有分量。
大園苗寨也因這種品格培育和教育氛圍而人才輩出。尊祖楊再思統領湘西南少數民族,艱苦奮鬥,不畏險阻。授耕織開鴻蒙,鼓勵年輕人讀書進取,畢生忠義愛國。赤水峒主楊正修,熟讀《春秋》《禮》《易》《詩》《書》,于宋太平興國四年奪得“經魁”,次年考中進士,後任邵州都統,并授銀青光祿大夫。
窨子屋有幾百年的房齡
大園古苗寨始建于宋朝,明代初具雛形,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如今是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一派田園牧歌的悠然景象。千百年來,大園苗人就生活在這裡,寨子裡連通各家各戶的銅鼓石路,也都已經被歲月磨得光滑透亮。而這片被曆史潤澤的土地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那掩在青山綠水之間此起彼伏的“窨子屋”。
窨子屋又叫“一顆印”,苗寨中大多采用這種建築結構。外圍是高牆包圍,以青磚砌成,其作用一為防盜防匪,二為防火。牆四角築有鳌頭,挺拔威武,顯出陽剛之氣,酷似楊氏族人先輩英勇善戰的槍戟。屋頂則從四周成比例地向中心低斜成小方形天井,屋宇按井字排列,分二層或三層,一層是商鋪,二層三層為倉庫和住宅,均為木質結構的堂屋和廂房。
大園古苗寨中,現存比較完好的窨子屋正屋34座共335間,建築面積7萬餘平米;另有古舊木房正屋145座1446間,建築面積約10萬平米。據文物部門和專家考證,這些古窨子屋房齡最長的為851年,大多數房齡在300年以上。
新湖南客戶端 實習生朱燕 記者王銘俊 整理
參考資料來源:《看綏甯那山那水那苗寨》《千年文脈的古苗寨》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
[責編:王銘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