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曆史上有兩座: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裡。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同為我國古代的重要關口。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千百年來,衆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位于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内,轄區面積16.5平方公裡,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彙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争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曆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名揚海内外。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依《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瀍水出,有函谷關。谷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谷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裡處。),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古人王氏曰:自靈寶以西今河南靈寶縣、潼關以東,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見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稱函谷。
古代處于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裡、谷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公元前241年,楚、趙、韓、衛諸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現代此處有令尹望氣台、孟嘗君雞鳴台,老子著《道德經》的太初宮等,太初宮已經成為國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場所。1992年,靈寶市政府按照原古關圖形,投資重建了關樓。這裡已成為知名旅遊景點。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着這座重關名城流傳着“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曆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曆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于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于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
為盡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并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内即是秦的首都鹹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内。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将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于關中關内(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争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置關都尉守關。漢景帝初,爆發七國之亂,吳遣其臣應高遊說膠西王曰:王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荥陽敖倉之粟,拒漢兵,治次舍,須大王矣。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從楊仆言,徙故關于新安東界(今河南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治弘農郡。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關東翟義等起兵,遣其部将武讓屯守函谷關。東漢初,王霸屯函谷關,擊荥陽、中牟賊,平之。王元說隗嚣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漢桓帝初平二年,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延熹九年,複幸函谷關。漢靈帝光和五年,校獵上林,曆函谷關,遂狩于廣成苑。漢獻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強行将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于防守為理由。魏正始初,從弘農太守孟康言,移函谷關,更号大崤關,又為金關。
西晉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亂如火如荼,河間王司馬颙舉兵關中,使部下名将張方自函谷關,東犯洛陽。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争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