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通行版的《水浒傳》是否全由施耐庵先生親筆撰寫?學術界一直争論不休,特别是《古本水浒傳》的出現,讓跟多人斷定通行版百二十回《水浒傳》的後五十回并非施耐庵先生原著,而是按照朝廷意願進行了篡改——原本抗争到底的梁山好漢變成了向朝廷搖尾乞憐的軟骨頭,招安後更是甘做鷹犬,對江湖同道展開了無情的絞殺。
通行版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梁山好漢性格迥異判若兩人,而且其中還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比如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送給花和尚魯智深的兩篇八句偈語,前一篇跟後一篇矛盾,後一篇也跟事情的發展矛盾。睿智的讀者諸君一定會發現,在智真長老自相矛盾的八句偈語中,藏着一個秘密:魯智深并沒有圓寂!
智真長老在第四回送給魯智深的四句偈語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在第九十回送給魯智深的偈語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看起來這兩篇偈語說的是魯智深的不同階段,但是按照智真長老的本意,他夜觀天象寫出的偈語,就已經涵蓋了魯智深一生經曆:“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子,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
既然這四句偈語已經夠魯智深受用終生,又哪來聽潮信而圓寂?細細想來,才發現狗尾續貂者也有難處:把梁山第一大俠魯智深寫成戰死,肯定會被讀者罵化了;如果魯智深不死,他是回種家軍還是到大相國寺當住持?既然不能死也不好活,那就隻好給魯智深安排一個介乎生死之間的歸宿——坐化。
金聖歎、李卓吾、王望如、餘象鬥等人大家彙評的《水浒傳》,第一篇偈語的第三句都是“遇州而遷”,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被改成了“遇水而興”,這可能是因為有人發現如果不這樣改,跟後面的那一篇就對不上号了。
其實按照金聖歎等人看到的版本,或者說施耐庵原著版本,魯智深的人生軌迹是這樣的:遇到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的命運出現了轉折,再不是大相國寺跟衆潑皮喝酒吃肉的“菜頭”,而是要成為鏟奸除惡威震江湖的一代大俠;遇山而富,自然是占有二龍山寶珠寺,成為一山之主——江湖規矩就是這樣,任何一個山寨,都是大寨主的私産,可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可以拿來送人;遇州而遷,說的是三山聚義打青州,在朝廷軍事壓力下,不得不搬家上梁山;遇江而止,是告訴魯智深,如果你上了梁山成了宋江的手下,紅塵曆練就該結束了,在合适的時候,要返回五台山繼續你的修煉了。
也許是良心發現,也許是一時疏忽,通行版《水浒傳》後五十回出現的智真長老偈語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漏洞,那就是“逢夏而擒”。按照魯智深的解釋,是“俺在萬松林裡厮殺,活捉了個夏侯成。”
魯智深活捉了夏侯成嗎?當然沒有,他把那厮殺了!
這就是偈語與“事實”的矛盾之處,也是魯智深“話語”的自相矛盾之處。按照通行版本的描述,魯智深跟夏侯成之間的故事是這樣的:武松被包道乙的玄天混元劍砍斷左臂,魯智深急火攻心,救了武松搶了混元劍之後,還不依不饒地一路追殺,把夏侯成攆進了深山。
魯智深追殺夏侯成進山,直到擒方臘才再次出現,那個夏侯成也并沒有被活捉,而是被魯智深一禅杖拍死了:“灑家自從在烏龍嶺上萬松林裡厮殺,追趕夏侯成入深山裡去,被灑家殺了。”
“逢夏而擒”、“活捉了個夏侯成”、“被灑家殺了”,這麼大的漏洞,居然被作者和很多讀者忽略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漏洞,可能就是要告訴我們:前一篇四句偈語是真的,後一篇四句偈語是假的,魯智深根本就沒有圓寂,由此我們可以想到武松也沒有斷臂,後五十回根本就是瞎編的!
如果魯智深沒有圓寂,武松也沒有斷臂,他們去了哪呢?在《古本水浒傳》中有别樣的記述。
《古本水浒傳》也叫《梅氏藏本水浒傳》,其前七十回與金聖歎李卓吾看到的完全一樣,而後五十回卻跟通行版本截然不同:梁山好漢并沒有受招安,魯智深帶人擒斬了高衙内并将首級送給林沖,高俅也在李鋼的彈劾下罷官發配,梁山一百零五條好漢大宴十天慶賀。
之所以是一百零五條好漢而不是梁山一百單八将慶賀,是因為公孫勝、魯智深和武松已經“遇江而止”離開了梁山。
公孫勝飄然而去,卻留下了一張花箋:“罡煞群雄,應劫寰中。天遣治亂,長人執弓(盧俊義噩夢中的長人嵇叔夜拿着弓,暗示梁山将被張叔夜剿滅)。戈矛化鐵,戰馬嘶風。雲飛星散,水碧山空。”
入雲龍公孫勝飄然而去,花和尚魯智深也動了離開的念頭,跟武松一商量,兩人心有靈犀馬上達成了共識:“咱們說走就走,現在就收拾東西動身!”
魯智深武松謝絕宋江挽留,連告别酒也不肯吃:頭也不回,匆匆上道,踩開大步,徑取路向五台山趱奔……
對照智真長老的第一篇偈語,我們似乎可以斷定:魯智深并沒有圓寂,他遇江而止,在除盡奸惡之後,與生死兄弟武松一起離開梁山,為自己的江湖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