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骨頭數目有206塊骨頭,但研究調查顯示中國人卻普遍隻有204塊骨頭,少的這兩塊骨頭去哪裡了呢?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
一、為什麼說中國人普遍隻有204塊骨頭?
從書本上清楚地了解到人體共有206塊骨頭,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顱骨29塊、軀幹骨51塊以及四肢骨146塊。
這些骨頭之間通過相互鍊接支撐起整個身體,不僅支撐我們日常生活的行走和運動、保護人體的内髒器官,骨頭内的骨髓還具有造血功能,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
人類在嬰兒時期,通常有305塊骨頭。随着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發育,有一些骨頭會發生融合,骨頭數目會相應減少,成人後骨頭數目基本穩定在206塊。
随着對人體研究的深入,發現同一祖先的人類,歐美人有206塊,中國人卻隻有204塊骨頭。
根據科學家調查對比發現,關于中國人缺少的這兩塊骨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中國人缺少的骨頭在腳部第五隻腳趾上,歐美人第小腳趾有三塊趾骨,中國人有兩塊,兩腳各少一節趾骨。
另一種是在嬰幼兒時期,腰部與骨盆的中間位置都是有三塊骨頭的,但随着年齡的增長,中國人髋關節兩側的軟骨出現合并,而歐洲人一直是三塊,如此一來中國人就比歐洲人少了兩根軟骨。
二、為何少的是這兩塊骨頭?
其實不管是206塊骨頭還是204塊骨頭,都符合人體骨骼數目标準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适者生存”理論表明,物種可以依據自然條件的變化,可能會發生不同方向的演變。
隻有适應自然環境後,物種存活下來并且可以繁衍後代,這個物種才算進化成功。如人類和猿猴由于生存環境的不同,毛發數量進化的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
生存在野外的猿猴需要保留毛發防止蚊蟲叮咬、避免受到傷害所形成的保護機制。而人猿适應了直立行走後,長長的毛發變成了可以揮散熱量的汗毛,隻有一部分毛發被保留了下來。
就像毛發濃密程度一樣,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人種,可能會在身體的各個方面都有着,較為明顯的差異。
例如不同人種在體力和骨骼骨架方面就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亞洲人比歐洲人在骨頭的數量上少兩塊,少不了自然進化的推動力量。
對于亞洲人為什麼會比歐洲人缺少兩塊第五節小腳趾的趾骨,科學家們衆說紛纭。大體原因可以歸為兩類:
1.體型和骨架上面的區别
歐洲人骨骼的承重力較大,需要腳趾承受更大的重量得以支撐全身。亞洲人身體穩定性和靈活性較好,骨骼的支撐力較小所以在小腳趾上少了兩塊骨頭作為支撐。
2.骨骼之間摩擦的程度有所不同
由于歐洲人和亞洲人的生活習慣不同,亞洲人喜歡并且習慣下蹲、久蹲這個動作,為了減輕坐骨、髂骨和恥骨之間的摩擦,恥骨之間的軟骨發生閉合。其實少的這兩塊軟骨并不是消失不見了,而是粘合在一起不明顯罷了。
腳部趾骨數量的不同,造成了歐洲人比亞洲人體格更加高大、魁梧,在運動方面更加具有天賦。而三根恥骨數量的不同,造成了亞洲人在日常活動中身體更加靈活。
三、骨塊的多少會影響身體健康嗎?人的骨頭在數量上可能會有所不同,缺少兩塊骨頭并不能說這是一種身體缺陷。從進化論的角度更能證明這是人體進化得更為完全,淘汰掉人體不需要的骨塊。
從本質上來說,隻要骨骼能夠支撐起身體的重量自由行走、能夠提供人們正常的運動功能和造血功能,一些骨塊的融合和消失,可以使人的軀體更加靈活。
據科學家分析,猿人發展到智人、從原先的300多塊骨頭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塊骨頭,都是為了更好地适應自然規律、發展的文明進程以及變化的生活條件,才進化成有明顯不同的骨頭狀态。
造成骨骼差異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由于人們的生活環境、習慣以及勞作方式和強度各有不同。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造成了不同區域内的不同人種會有明顯的差異。
總結
但隻要在正常範圍内變化的骨頭數量,究其原因都是為了更好地适應生活環境發生的物種進化,這種進化對骨骼的健康不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人的骨骼數量不是固定不變的,并且也不能以骨頭的數量來衡量人體骨骼質量的好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