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裡有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劇情。作為西部世界規劃師的Bernard,設計了大量接近人類的機器人,當最終被告知他是被設計出來的機器人的時候他是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的,因為他的頭腦中有自己童年的記憶,有成立自己家庭後自己孩子出生的記憶,以及自己因為離婚和前妻争吵的記憶,而這些讓他無法接受自己不是人類的現實。直到發現自己的是可以像其他機器人一樣可以被控制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就是個機器人。盡管這樣的劇情離今天的真實世界差距很大,但不得不承認這個劇情實際上是參考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于“我”的定義,即“我是在過往時空裡一切體驗的總和”。而Bernard之所以對自己是人這件事深信不疑正是因為設計他的人植入了從他出生到今天的所有的體驗的記憶。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關于強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前景的一些思考。
人本主義心理學
定義:
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強人工智能英文: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又可以被稱為“Strong AI”、“Full AI”是一種可以成功的模仿任何人類智力行動的機器智慧。在學術界又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有自我意識的智能。而當前人工智能領域僅實現了我們常說的“弱人工智能”階段,弱人工智能英文:"applied AI" (also called "narrow AI"or "weak AI")。直譯過來就是應用人工智能,之所以這麼叫,可能是因為與強人工智能相比,弱人工智能隻能在某些狹窄的特定領域解決問題或進行推理任務,強人工智能更強調完成完整的人類意識能力。
我們離強人工智能有多遠
實現強人工智能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讓機器學會人類的的思考、類比、想象能力。而顯然從今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個典型的工科思維,因為所有的認知、想象能力、類比能力都是思想,而思想是可以被文字記錄下來,甚至是可以傳授的東西。也就是理論上可以将任何思想變成代碼和數據庫輸入到機器中,但依據人本主義心裡學,思想是體驗的鏡像,不是人本身,所以強人工智能和人的差距不僅僅是思想層面的,是需要将所有體驗”輸入”到機器中,而體驗是否可以被模拟,是否可以作為數據輸入到機器中不是數據科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就能弄清楚的,還需要哲學家、人類學家、神經科學家、生物科學家、心理學家等研究關于人的所有行為、生理、心理、意識層面的跨界傑出人才們共同研究的問題。
最後看到這,你應該知道我為什麼在之前的文章《AI産品設計的一些哲學思考》中提到了哲學和AI的關系,本篇文章擴展了這個話題,将人工智能和更多跨界科學理論、實踐結合在了一起。《西部世界》中的Bernard作為一個機器人體驗到了人類的“我”的概念,如果這樣的機器人可以被創造出來,我想我們應該考慮一個強人工智能目标的問題,我們為什麼創造這個東西,是為了實現人實現不了的問題還是隻是人類創造出的一個諾亞方舟,讓人類永遠保持危機感,時刻提醒自己要對AI報以敬畏。
作者介紹
特裡,畢業于University of Melbourne,人工智能領域産品經理,專注于AI産品設計、大數據分析、AI技術商用化研究和實踐。
李智博,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師,數學專業出身,專注于算法應用多年,在算法工程化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擅長将算法理論商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