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鞏漢語
傳承紅色基因,共築安全防線。
6月28日下午,上海應急管理系統慶祝“建黨百年”暨闵行區2021年度“安全生産月”主題活動在上海航天創業中心舉行。
會上,上海安全生産線上的四代黨員齊聚,從艱苦年代到新時代,曆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他們一起講述關于安全生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四代黨員在會上講述安全生産的故事。澎湃新聞記者 鞏漢語 圖
回憶上世紀60年代,上海電機廠退休幹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希明表示,無論是生産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可用“艱苦”形容。
李希明1963年進廠,那時工廠車間設備簡陋,地面是用竹掃把掃的,研究室的辦公室在生産車間西北角,夏天十幾個人合用一台小電扇,熱得就像在焖燒鍋,到了冬天,辦公用的墨水也會結凍。
但就是在這麼簡陋的條件下,電機廠很快創造出了中國第一台汽輪發電機和世界第一台雙水内冷汽輪發電機。
說起雙水内冷汽輪發電機的創造,李希明介紹,1958年的中國還沒有擺脫“一窮二白”的局面,生産發展處處需要大量的電力。但由于電力設備基礎薄弱,設計技術也剛剛起步,缺少發電機的鍛件和鋼鐵銅許多材料,缺少大型的制作廠房和設備。
“要生産大量的發電機談何易,當時有人提出試制雙水内冷發電機,可以成倍提高發電機容量。”李希明說。
“我們隻花了100天的時間,成功試制了世界上第一台1.2萬千瓦雙水内冷汽輪發電機。在這100天期間裡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是不可想像的,到全市各有關廠取經,有時,為了減少上下班走路的時間,就幹脆不回去了,臨時找幾塊木闆,在車間角落裡搭個‘床’睡上一覺,醒了繼續幹。腦子裡隻想着早日能夠把世界級産品快點造出來。”李希明回憶道。
會議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鞏漢語 圖
關于安全生産,上海汽輪機廠全國勞動模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霞有很直接和深切的感受。
1993年大學剛畢業,劉霞就分在車間焊接工段實習,由于自己焊接操作不熟練,為了能夠引着電弧時不時把面罩移開,結果電弧瞬間打着了,眼睛被強烈的電弧光閃到,第二天眼睛疼得睜不開,才知道“吃光”了。
“可以說一進廠就給我上了一堂沉浸式安全生産教育課,且時刻提醒我安全生産的重要性。”劉霞說。
走進新時代,上海重型機器廠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淩進表示,安環工作不是靠一個人或是一個部門就能做好的,把安環責任落實到每個人,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挑起安環的重擔。
作為當代青年代表,上海鍋爐廠經濟運行管控專員、青年骨幹曹家玮表示:“立足當下,我們要把前輩傳承下來的這些精神融入工作、生活以及面對困難時所展現出來的态度當中,努力實現我們這一代的社會價值。”
責任編輯:鄭浩
校對:丁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