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鱗魚為近海中上層魚,屬硬骨科綱鲱形目鲱科鲱屬,又稱鳓魚、曹白魚、快魚、白力魚、力魚等。體形側扁,體長17到40厘米,口向上翹,口裂垂直,僅吻端、脊鳍和體脊背為淡黃綠色,腹鳍很小,而臀鳍較長,腹部有棱鱗,主要分布于中國、印度、日本和朝鮮沿海。
白鱗魚肉質細膩鮮美,但次細刺特多。除鮮食外,多以整條腌制,經過腌制後的魚産生酶香,是白鱗魚獨有的味道,腌過的魚又稱鲞魚,江浙有三泡鲞,廣東稱曹白魚。
鲞魚是山東半島人們喜慶宴會和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傳統的鲞魚是幹魚很鹹,通常需要提前用水泡幾天除去鹹味,在年三十晚上拜供用,春節期間有客人來蒸熟上桌,是個看菜,一般情況下是不動的,主人不動筷子客人是不能動的,因為那個年代物資貧乏,往往年貨就這麼一條魚,一直等到七大姑八大姨都走動差不多了,估計最後一波客人的時候,主人才動筷子,鲞魚肉質細膩,湯汁香醇鮮美,雖然多次蒸制其味道更好。
鲞魚在年夜飯習慣叫祥魚,寓意吉祥有魚,年年有魚。結婚宴會也喜歡用“想魚”,寓意一對新人互想想念。
傳統的“鲞魚”太鹹,主要是為了便于保存,已經不适合現代人的需求,采用低溫低鹽,利用溫差讓其發酵,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吃法,白鱗魚加工有講究,魚不能去鱗,因為魚鱗膠原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容易蒸化,腌制好的“鲞魚”放在盤子裡,加上五花肉,蔥姜片,淋上醬油和花雕酒,上火蒸20分鐘,魚鱗融化在湯汁中,肉質細嫩,湯汁香醇。
也不能改刀,因為鲞魚刺又細又硬,如果改刀刺就會變短會紮人,相反不改刀,當你搗起魚肉,刺就很明顯,用手把魚刺抽出來了,就可以慢慢的享受鲞魚的美味了,魚湯泡米飯絕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