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道人道道可道
天道人道道可道
更新时间:2024-10-04 05:17:12

東方既白 著

熟悉《易經》的朋友都知道,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休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孔子的意思是說,“乾坤”二卦,可謂打開《周易》的兩扇門戶,是進出《易經》的一個關口。“乾”指陽性的東西,“坤”指陰性的東西。陰與陽互相交合,德性也互相配合,于是産生了各卦間互相與陰陽交錯的現象,用具體的形象來象征天地間所創的一切,這是與天地奧妙的造化互相溝通的結果。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形象,正象征着宇宙萬物的變化,它的名稱是以各種事物來命名的,雖然說很複雜繁多,卻也不會超過天地創造的範疇。“乾,陽物也”,“乾”代表陽性的東西,換句話說,陽性的東西就叫“乾”;《說卦傳》最後的一章說:“乾為天、為圓”。天是乾;乾代表皇帝為君,也代表了父親,玉也是乾,天氣冷了是乾,冰塊也是乾,赤色也是乾,好馬是乾,老馬是乾,瘦馬是乾,花馬也是乾,木瓜也是乾,木上的果,不隻是木瓜,樹上的果也是乾……。“坤”代表陰性的東西,代表地,代表媽媽,代表布,代表飯鍋,代表吝啬,以及古代可以用的大車等……。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乾”象征天與道,象征陽的生發作用,元即開始,萬物生命借助偉大的乾元而發動與開創。“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象征地與德,象征陰的保存聚集作用,萬物借助至廣(或至終)的坤元使生命得以孕育而誕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昭示着宇宙生命的偉大開端而生生不息的原創精神,坤則象征着順承天命,厚德載物,呵護生命以最終完成的實踐精神。“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在乾與坤“一陰一陽”推動變化的過程中,萬物“正其性”而“成其命”,獲得天地賦予的本性而成其為生命。因此,聖人孔子亦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是宇宙的基礎,而《易經》中的乾坤兩卦也是開天辟地的兩扇大門。“乾坤”,代表了開天辟地的兩種力量,一種叫做創造,一種叫做演化,演化要根據創造做充分的配合。所以,我們就用“乾”卦來代表創造的那股力量,而用“坤”卦來代表幫助創造的力量落實、适應,并不斷地演化的那一股力量。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乾坤配,它在中國可以應用的地方不勝枚舉。

中國人講無三不成禮,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易經》六十四卦,總體上隻有三類,一類就是純陽,就叫乾卦;一類是純陰,就叫坤卦;另外一類是有陰有陽,就是其他六十二卦。我們可以了解到,就數量來講,乾隻有一卦,坤隻有一卦,有陰有陽的乾坤配會産生六十二卦;可是,就整體作用來講,這三類各占三分之一,《易經》總共六十四卦,光“乾坤”兩個卦,就足足占了三分之二的分量。所以,孔子才會講:“乾坤,其易之門邪”,才會把“乾坤”稱作《易》學門戶。而易學的門實在太大了,所以有兩扇,一扇叫“乾”,一扇叫“坤”,兩扇大門同時打開,裡面六十二卦全部呈現,清清楚楚,那就是宇宙萬象。

天道人道道可道(乾坤易之門)1

乾坤,《易》之門

《易經》六十四卦看起來複雜難辨,其實卻很簡單,乾坤門戶内的六十二卦就是不同的乾坤配,也就是乾坤之間的六十二種變化和組合。所以,要參透《易經》,首先就要弄懂代表《易》之門戶的“乾”卦和“坤”卦,以及它們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綜合辯證關系,說白了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真實含義的問題。因此,要學習通透《易經》,必須先要把“乾坤”兩卦研究透徹,“乾坤”兩卦研究透徹了,然後再整體上研究《易經》,這樣,這一門學問的中心就可以抓住了,所以,“乾坤,其易之門邪”。

而老子在寫《道德經》時,則更牛,直接在第一章就開門見山,點明主旨,毫不避諱地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其實總結起來,整體上就是一個意思:“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據《史記》記載,老子是春秋末期人,依據年代推測,《老子》一書就當為他本人所著。《老子》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共八十一章五千餘字,皆用韻文寫成,是一部很好的哲理詩。《老子》也叫《道德經》,前三十七篇講"道",稱"道"篇,後四十四篇講"德",稱"德"篇。更被後世曆代文人聖賢尊稱為“萬經之王”,與作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的《易經》并駕齊驅,澤被後世。那麼《道德經》到底為我們講述了什麼道理?它的主旨思想又是什麼呢?其實答案就隐含在《道德經》的開篇之言中,其一開始就開門見山、開宗明義地說明了其整篇文章的主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簡意赅,幹淨利落,毫無違和感,又不推泥帶水。作為我們現代人到底該如何來理解和正确解讀這兩句話,進而快速切入《道德經》全篇論述的宗旨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正如前文所述,《易經》和《道德經》的内容都契合太極陰陽的思想體系,而從當代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易經》和《道德經》的内容亦都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思想體系,都在中華文化的發源時期就啟發人們利用唯物的、辯證的方法去觀察和了解世界的本質。老子《道德經》有師從《易經》的極大可能性,并在《易經》原有的基礎上,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從陰陽太極到混沌無極,把人的思維從陰陽太極的低維角度超脫出來,不僅僅限于像《易經》那樣論證世間萬物“從一到萬有”的綜合辯證關系,而是拔高到“混沌無極”的極限維度,貫穿了從無到有,也就是從0到1,以及有中化無,從1歸0的終極循環通道,在其“道”的綜合統領下,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生”理論,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法”理論,完美地契合成了一個“道生萬物,生生不息”的閉環路線圖,重構了萬物終始點的秩序體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因此老子所言之“道”,是其對天地宇宙的一次偉大超越,是中華文明發展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從此以後,天地宇宙不再是終極真實,而是道的彰顯,中華文明擁有了無限和永恒,這次超越之偉大,無論怎樣贊歎都不為過。

天道人道道可道(乾坤易之門)2

有無,《道》之門也

那什麼又是其所言之“道”呢?第二十五章有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什麼意思呢?三國時的天才少年王弼進一步解釋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吾不知其名,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強為之名,曰大。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

天道人道道可道(乾坤易之門)3

《道》,萬物之終始點

總之,老子集《易經》及古人曆代研究之所長,把天地萬象合而為一,抽象出一個總象,叫作“道”,将道的性狀表述為“混沌無極”,其既是萬物的終點,更是萬物的始點,萬物以此為終始點,無中能生有,有中終化無,無始無終,循環往複。因此“道”就是“有無”轉化臨界狀态下的、混沌無極的綜合形态,“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因此老子才稱呼這個以“道生萬物,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為己任的“混沌無極之道”為萬物生生不息過程中必須經曆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如果站在《易經》的角度說太極是宇宙萬物演化的總法則、總規律,那麼《道德經》的無極就是絕對終極的“真實”,太極還有宇宙時空,還可以模拟抽象出一個太極圖,而無極沒有宇宙時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極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無形無相又無所不在。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其《道德經》關于“有無”綜合辯證關系的闡述,啟迪了後世關于“道”的本源性探問和研究,開創了中華文化研究中關于無與有的唯物辯證研究讨論新篇章。從此中華文化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和更加廣闊的空間舞台,中國文人的研究領域也從《易經》所開創的“天地人”三才之道邁向了“道天地人”的終極層面,文化研究的方式和範疇的也從《易經》“從有到有”的片段升華到了《道德經》的“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整體循環過程。縱觀《道德經》以下各篇共80章,皆是以此章的“有無”綜合辯證轉化關系進行展開論述的,有的是論述“無”的狀态下其綜合辯證關系,有的是綜合詳細論述有無綜合辯證關系,其他各章基本都和《易經》一樣,是在論述“從有到有”的特殊情況下的綜合辯證關系。

更具體的來說,就是《易經》的“乾”對應《道德經》的“無”,《易經》的“坤”對應《道德經》的“有”。在我們國家的某些單位管理模式中,不是就有“務虛”和“務實”的“乾坤配”模型嘛。所謂“務虛”的職位,就是要像“乾卦”那樣,着眼于“從無到有”的戰略思考和決策,“務實”的職位,則更多像“坤卦”那樣,關注“從一到萬有”,“從有到有”的實際執行層面。“大道至簡,大道同源”,《易》《道》是相通的,“乾坤”和“無有”也是相通的,關鍵就看現代人能理解掌握多少。

那到底又該如何正确把握老子所揭示的“有無”這種綜合辯證的關系呢?下一章,我們不妨來看幾個現實中常見的例子。

未完待續…………

本文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創内容節選,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章内容鍊接:淺論《易經》和《道德經》的共同内核 ,敬請品鑒。

其他合作事宜,請與作者聯系,謝謝。

作者 | 東方既白

十年學“易”,一朝頓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獨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國學研究架構新體系。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