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随着季節不斷更替,溫度也在不斷變化,人們體内的濕氣也就越加明顯,在夏天尤其明顯,因為很多人喜歡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内,又喜歡吃一些寒涼的食物,導緻體内的濕氣越來越重,從而引發一系列疾病。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祛除體内的濕氣呢?
艾灸就是一種祛除濕氣的好方法,那該怎麼灸?灸哪裡呢?我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我們先來看看腹部,腹部是一個比較容易積聚濕氣的地方,對女性來說,濕氣過重容易痛經,對男性來講,濕氣過重也容易導緻脾胃運化阻滞,導緻腹瀉、消化不良等疾病。腹部祛除濕氣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關元穴、命門穴等。
一、中脘穴: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處在臍上4寸左右,大約就是4根手指和1個大拇指的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左右,可以緩解脾胃部的不适。
二、關元穴:關元穴在臍下3寸,即4根手指的距離,對此穴位長期施灸可以起到調理氣血、扶腎固本的作用。
三、命門穴:命門穴在背部第二腰椎處,與肚臍相對,對此穴位長期施灸可以起到治療腰痛、遺尿、月經不調、陽痿早洩等症狀。
說完了腹部,我們再來看看腿部。腿部是風濕病的高發部位,一旦風濕病發作,腿部往往十分疼痛,我們可以選擇足三裡、豐隆穴、解溪穴來進行艾灸。
一、足三裡:足三裡的位置也十分好找,在膝蓋下4個手指的距離,膝蓋旁開1指即可以找到,每天灸10~15分鐘可以很好地疏通腿部的經絡、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腿部浮腫的情況。
二、豐隆穴:這個穴位估計很多朋友沒有聽過,位置也不太好找。我們先在小腿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的位置,兩者連成一線,然後取線的中點,在小腿内側的骨頭前量兩個指頭的位置,與前面這個中點平齊的位置即為豐隆穴,按壓此穴時,如果感到有些許疼痛感就說明找對了位置,長期灸此穴可以健脾化濕。
三、解溪穴:此穴的位置在足背踝關節的橫紋,兩筋中間的凹陷處,翹起腳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到,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主要穴位,對解除下肢水腫有着很好的效果。
在灸的過程中,有的患者為了圖省事或加大效果,常常兩三個穴位一起灸,這樣是不好的,因為這樣反而容易使身體虛弱,所以一次最多灸兩個穴位為宜。
在艾灸前後最好喝一杯熱水,可以防止身體受寒,在艾灸時不要進食寒涼的食物,否則會降低艾灸的效果,在艾灸後短時間内最好也不要碰寒涼的東西,如果身體沒什麼寒性疾病的話,一般30分鐘後才可以碰。而且在艾灸前,情緒要保持穩定,大喜或大悲都會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
結語:看完了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對一些穴位的作用了解一些呢?艾灸對祛除濕氣具有比較好的效果,不過這畢竟隻是輔助療法,若是症狀比較嚴重,還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治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