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我國近兩年牛布氏杆菌病的發病情況來看,整體上呈現發病幾率逐漸升高的變化态勢,此病已經成為一種嚴重威脅和損害養牛業經濟效益的重點疾病,需要引起動物疾病控制有關部門和養牛人員的警惕以及加強重視。牛布氏杆菌病能夠嚴重危害牛生殖系統,且具有人畜共患特點,一旦沒有做好疾病檢疫與防控工作,将會給人類生命健康和肉品市場經濟穩定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為了全面提升牛布氏杆菌病的檢疫和防控水平,筆者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對該病的流行特點和宰前表現做以簡要介紹,通過實驗室手段進行診斷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希望對牛布氏杆菌的檢疫和預防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流行特點
牛布氏杆菌病的病原體是布氏杆菌,形狀為較小球形、球杆形、短杆狀,病菌自身不能運動,屬于革蘭氏陰性菌,所以不會有芽孢形成,非常敏感于各種常用消毒劑、紫外線、各種射線、熱溫度,不同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下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表現。布氏杆菌自身的抗低溫能和抗幹燥能力非常強,傳播途徑以消化道為主,也可經由皮膚、黏膜、生殖系統、呼吸道傳播感染,無顯著的季節性流行特點,任何季節均有出現牛布氏杆菌病的幾率,養牛場圈舍飼養密度不合理、通風不佳、潮濕陰冷、光照不足、髒亂嚴重、營養不合理等因素,都可能由于降低牛群機體抵抗力誘發牛布氏杆菌病。
二、宰前表現
感染布氏杆菌的牛隻一般存在不同時間長度的潛伏期,通常在半個月到六個月之間。犢牛感染病發的初期階段沒有明顯病症表現,母牛感染病的最典型表現即為流産現象,流産常見于5月~8月妊娠範圍期間,部分母牛病發後會産出死胎或者軟弱犢牛。當母牛發生流産情況時,既會有分娩表現,也會伴有炎症發生在生殖道的反應,一些似粟粒大小的紅色結節出現在母牛陰道黏膜上,陰道内流産黏性的灰白色分泌物,常見胎衣不下情況,母牛在流産後陰道會長時間有褐色黏液排出,嗅之惡臭味明顯,這種現象一般會持續十七八天左右。患有牛布氏杆菌病的母病牛多并發子宮内膜炎、乳房炎,患病公牛多伴有睾丸炎、關節炎、滑膜囊炎,個别患病公牛存在明顯的睾丸、附睾以及陰莖紅腫變化。
三、屠宰檢疫
1、細菌學檢疫
檢疫技術人員将病死牛尿液、乳汁、胎衣、陰道分泌物、血液、髒器等組織在無菌條件下取出做成檢疫所需塗片,采取沙黃美藍鑒别染色法對塗片組織進行染色操作,通過油鏡開始鏡檢查,染成紅色為含有布氏杆菌的塗片,染成藍色為含有其他細菌的塗片。
2、血清學檢疫
檢疫技術人員采集價病牛血樣,操作時用手先擡起牛尾巴,對腹側區域和尾根區域使用酒精棉徹底消毒,把一次性無菌采血器用右手持住保持針頭朝上,對采血部位皮膚垂直刺入,控制2cm~3cm的刺入深度即可,确保采血器能夠抵達尾靜脈,接着開始抽取血液,控制量在3ml~5ml即可,将标簽紙貼在血樣上,記錄好采血牛隻的登記編号,在實驗室内對采血樣實施血清分離處理。
通過琥珀紅凝集試驗進行檢測,每份血樣采集回來後都要在兩三天内完成檢測,以确保新鮮血樣的檢測結果準确度。一旦血樣出現溶血等問題,堅決不可用于試驗檢測,判定檢測結果過程中,注意标準陽性血清的對照工作,保證結果判斷不受影響。任何凝集程度的血清在試驗檢測中都能夠得出未陽性判定,凝集為完全發生的血清則可以得出陰性的判定。
四、防控措施
1、加強宣傳
地方動物疾病控制中心以及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牛布氏杆菌病的宣傳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制定以及頒布的養殖牛行業健康發展規範文件和法律法規要求,向廣大養殖牛場、養牛人員普及該病的特征、檢疫和防治要點,提升養殖人員和基層獸醫技術人員對該病的認知,讓防治技術到基層,防治技術到養殖戶,從而整體強化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意識,減少疾病的傳播和發生。
2、健全飼養管理模式
首先,養牛人員要重視檢疫的必要性,嚴格落實各個環節的檢疫程序,堅持自繁自養模式,積極向當地獸醫技術人員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學習胚胎移植技術、凍精配種技術等,在實現培育高産奶牛的目标同時,降低牛布氏杆菌病發病幾率,配合科學飼養、均衡日糧、完善标準圈舍等工作,不斷提高牛群綜合抗病能力。
3、嚴格消毒
為了有效防控牛布氏杆菌病發生和疫情蔓延,要制定可行的衛生消毒計劃和管理方制度,養豬場每年徹底消毒的次數不得少于2次,另外定期對圈舍墊料、飲水、用具、設施等全面消毒,可使用的藥物主要有濃度10%的石灰乳或者濃度1%消毒靈,也可以使用福爾馬林、環氧乙烷對牛群皮毛進行消毒。
作者簡介:張磊 獸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