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黃河
地球雖然是水資源極其豐富的藍色星球,但其中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隻占到了很小的比例,而中國即便地大物博,也一度面臨着淡水資源匮乏的問題,長江與黃河作為該國的第一和第二大江河,水量巨大,最終會彙入渤海與東部海域,這也使得有很多人曾産生過這樣的好奇:既然河流是目前主要的淡水資源,為啥放任這兩條江河白白流入大海,也不築壩利用起來呢?看完你就懂了。
圖為長江
實際上,正是因為南北水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長期存在,所以才會引發這樣的疑問,中國幅員遼闊,所涵蓋各地域的地形氣候不盡相同,南北兩地也季節性地出現了降水量差異化的現象,在南北方因為洪澇與幹旱問題而不堪其擾時,國家開始将目光投向了長江與黃河,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積達到了百萬平方公裡,而黃河作為母親河,雖然流域面積僅此于長江,但是也滋養着大地萬物,經過多年的綠色治理,黃沙淤積的黃河含沙量也在逐漸減少,基于它們的流量優勢,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各項水電站工程也随之誕生。
在黃河流域沿線,中國相繼建造了三門峽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以及小浪底水電站等大型水利工程,還有多個中型水利工程,這些水電站總庫容甚至堪比黃河總徑流量,而在長江流幹的中上遊和支流,建造的水利工程也比比皆是,比如三峽工程,葛洲壩水電站和大渡河上的龔嘴電站等,除了控制流量,還可以實現防洪調蓄,由此看來,這些工程也在發揮着不小的作用,那麼,為何不将長江黃河圍堵起來充分發揮其價值呢?
圖為三峽大壩
首先,從技術層面上講,雖然三峽大壩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但它的庫容量是300多億立方米,而長江的年徑流量達到了9600億立方米,所以,要想将長江徑流量全部圈起來儲存,則需要建造比三峽大壩規模還要大數十倍的水電站,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再來看黃河,雖然在理論上,沿線上的水利工程可以将黃河圍堵得幾乎滴水不流,但是黃河的含沙量問題仍然棘手,而泥沙在水庫形成淤積後,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水庫的日常工作。
其次,從自然條件來看,在每年的雨季,長江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洪峰,現有的蓄水道以及水庫都無法容納其徑流量,如果被圈起來反而會大大增加洪澇發生的概率,讓數代人治理長江洪澇災害的成果功虧一篑,同時,大壩的建立會或多或少破壞生态環境,帶來地勢下沉,下洩不均勻等問題,所以,中國建造大壩都是經過各方面考證的,并不會盲目建造。
圖為南水北調工程
雖然無法留住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但為了解決南北水資源差異問題,中國也耗費巨資打造了南水北調工程,将長江,黃河以及淮河連接起來,大大緩解了北方地區的用水壓力,并沒有讓長江和黃河水資源白白流入大海,黃河和長江作為中國古老的水域,見證了許多文明的興盛與衰落,在這起起伏伏的曆史長河中,孕育了一方水土,讓華夏文明得以長存和流傳,在享用自然饋贈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其保持敬畏與珍惜的态度,創造與發展也并不是非得以搶占資源和破壞生态環境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