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源
周瑜文武雙全、才比孔明,為何不自己獨立而要一味效忠孫氏政權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号稱八十萬大軍南下攻吳,沒想到在赤壁一戰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元氣大傷。這一戰奠定了後來天下三分的基礎,同時也讓世人再次對一個人刮目相看,他就是江東大都督周瑜。
赤壁的勝利關鍵在于如何以少勝多,以及黃蓋的苦肉計,這都顯示出了周瑜經天緯地的過人智慧。和電視劇裡不同,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并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相反,古往今來無數人都将其稱為世間豪傑。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但凡是有一腔熱血的都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幹出一番事業,比如曹操、再如織席販履的劉備。說起來周瑜也是個能文能武的全才,而且論出身他的從祖父及其兒子都曾做過太尉,這可比孫堅父子強多了,為何他甯願一輩子效忠孫氏也不願自己起兵?
說起來這其中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周瑜自己的内在原因,他本身缺少稱霸一方的野心。周瑜本來就是書香門第的傳人,而且生得人高馬大、十分俊秀,所以在他早期的時候對當下的生活是很滿意的,從沒有過參與割據的争鬥。
至于他後來被卷入戰争,這還多虧了他的好朋友孫策。兩人是同年而生,因此彼此交好,時值孫堅落難、孫策試圖入主江東時周瑜聞風帶兵相助。所以即便他上了戰場也不過是為了兄弟情義,而非為自己考慮。後來孫權上位,起初他很擔心周瑜造反,但事實證明他想多了,周瑜自始至終甘居人下、從來沒有篡位的想法。
除了自己沒有稱霸的野心之外,孫策對他的人生走向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孫策早期就跟随父親南征北戰,後來孫堅被害、當時他隻有十七歲。但他的能力和品質的确出衆,小小年紀投奔了袁術,卧薪嘗膽數年後得以召集舊将返回江東、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這樣的能力令人折服,而好友周瑜則看在眼裡,因此他對孫策的為人十分肯定、甘願追随。
再有一點就要牽扯到孫策的父親孫堅了,孫堅曾為長沙太守,早年參與過征讨黃巾軍的大戰中。在十八路諸侯組成的反董聯盟軍中,孫堅更是擔任先鋒、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一舉攻入洛陽。因此在當時,孫堅的名号叫得很開、很多人都會慕名追随。
後來雖然孫堅被害死,但他的兒子孫策剛好成年、又是個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因此孫策在諸侯間遊走時還能受到父親威名的庇護,隻要他敢打出孫堅這面旗,無論是招兵買馬還是攻城略地都要方便許多。周公瑾雖是名門之後,但與孫堅比起來還是要遜色不少。如此一來他也就不可能甩開這麼好的條件而自立門戶。
所以說盡管周瑜很聰明、才能比肩諸葛亮,但他由内而外都缺少稱霸一方的因素,且最重要的就是他甘為人臣、缺乏野心。因此周瑜畢生也隻能在孫氏兄弟手下當差,不過可惜他英年早逝實在可惜。本文由娛樂火鍋曆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