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瑤(鄭州大學)
“想看絢麗的極光,想欣賞天津之美,想來看看你所求學的天大。”陽春三月,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迎來嶄新的學期,天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也開始了與支教服務地學生的書信交流活動。用一封封書信幫助千裡之外的孩子們更好地成長,在書信與心靈的聯動中,引發了我們對大學生短期支教問題的重新思考。
說起支教,我們可能會立刻想起2020年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校長,她在山區任教40多年,憑借一己之力所創建的華坪女子高中本科錄取率達到90%以上。“不懼碾作塵,無意苦争春”,這樣紮根山區的長期支教行為值得這個時代的歌頌。而相比于長期支教形式,短期支教時間靈活、精力投入較小,是大學生群體參與度更高的一項愛心項目。
但随着參與者的逐漸增多,也有聲音在擔憂短期支教參與者良莠不齊,對被支教者幫助有限等問題,大學生短期支教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愈發凸顯。支教志願者沒有相關教學經驗,課堂成了實驗室,學生成了試驗品;在态度方面易将支教當作鄉村旅行,虛榮心作怪的跟風現象嚴重,網紅打卡式支教亂象叢生;尤其是短期支教所帶來的“人走茶涼”現象更為普遍,短期的新鮮過去,為當地學校留下“一地雞毛”,與支教地學生從此“相忘于江湖”。
如何讓短期支教不“虧本”?天津大學的書信交流活動對于彌補短期支教弊端有很好的借鑒意義。2022年已經是天津大學“繁華如願·未來可期”書信交流活動的第4年。4年中,成員們在不斷探索下完善實施方案,實現了将上百封書信一封不落地交到相應志願者手上,解決了志願者與孩子由于畢業、升學等原因導緻的結對變更等問題。2021年,天大與支教地往來書信達到3131封,活動參與人數增長率超過561%。天大的支教志願者與孩子們兌現着來日方長的約定,也讓我們看到了短期支教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為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賦予無限的正能量。
在天大書信交流活動的啟發下,我認為推動短期支教走出困境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首先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提高短期支教時間的利用率;同時,大學生支教團可以通過公益平台籌款,為支教地的孩子們定期捐獻書籍,從而放大一次短期支教的成效;另外,不宜打亂支教地本身的教學進度,與支教地學校做好接洽工作;可以借鑒天大研究生支教團的方法,不僅與對方學校建立長期聯系,形成定期支教的長青項目,更應與孩子們保持長期聯系,彌補支教時間較短所帶來的不足。
我們總說支教就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粒種子,讓他們能在閉塞的環境下葆有對外面世界的向往與希望。一封書信聯動着兩顆心靈,深沉而又厚重的文字在無形中護佑着一粒種子,為其成長帶來不竭的養分。人雖走而茶未涼,跨越千裡的書信交流不僅延伸了師生情分,而且為短期支教帶來了長期的治愈。
指導老師:魏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