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政壇是一個非常包容、開放的格局,那些風光的領導人、政壇精英們各有其狀。但顯然,感情問題一直是吃瓜群衆最為關注的。
老少配、出軌、隐婚、離異、不婚,真的各有各的風采。
而在這些狀态中,不婚又是讓人最好奇的,比如已經從總統之位摔下台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如今70歲了,依舊孑孓一身,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來,樸槿惠的顔值不低,至少,以韓國人的審美标準,那是剛好長在了人們的審美标準之内的:皮膚白淨、彎彎的小眼睛、纖細身材,一副謙和溫柔的形象。
而且,樸槿惠與别人又不一樣,她身上的資源、人脈幾乎是挖不盡的,如果真的有心,隻要在她身上下功夫,便可以借其有利東風而馳騁政壇。
可奇怪的是,擁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的樸槿惠,卻至今未婚,無名時遺世獨立,成名後以三無為榮,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想要了解樸槿惠一生不婚的真實原因,恐怕就得從她原生家庭的出身來講起。
樸槿惠有一個在政治上充滿野心的父親,為着自己要達到的政治目的,幾乎将自己和家人都推入了政治漩渦。
1961年,父親樸正熙奪權成功,9歲的樸槿惠跟随着家人風光住進青瓦台。可以說那是改變她一生的開始,人生風雨皆來自青瓦台這個成長環境。
在深宅大院之内,樸槿惠沒有被當成公主來培養,相反,她被母親嚴格地管理:低調、理智、淡定,女性之美德對樸槿惠是由内而外地滲透。
第一女兒吃着泡菜、白飯,看盡同學的炫耀,樸槿惠内心的自卑卻從不能說出口。一家之長女事事沖在最前,為妹妹、弟弟做榜樣,為父母争光,樸槿惠的好強如此無可奈何。
好不容易長大,樸槿惠憑着個人的能力,大學畢業。
那時的她也有自己的人生願望,有自己的追求,想象着有志青年乘風一飛,破際雲端。
1974年,樸槿惠正身處海外,盡情領略異國風光。
家中噩耗傳出:母親被刺身亡。
那是母親傳統的原罪:堅定地做父親身後的有力支撐者,不惜以命相陪。
傳統這個詞在母親陸英修身上表現得淋漓盡緻,也給了樸槿惠最大的影響。
母親走了,樸槿惠擦幹眼淚,默默扛起母親的職責繼續向前走。
在這個過程中,樸槿惠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這個問題:政治是我喜歡的道路嗎?
明顯不是。
看看樸槿惠大學讀的專業:電子工程系,這顯然不是想要從政的選擇。
事實上,樸槿惠有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老師,一輩子桃李天下。
她當時留學法國就已經想好,歸來之時,便是心願達成之日。
有人曾經探讨過,樸槿惠為什麼選擇出國留學?不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文憑,而是青瓦台的生活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從小到大,處處都要以一個成年人,甚至是比成年人還要嚴苛的規矩來要求自己,真的太累了。
為此,樸槿惠選擇了出國留學,她希望自己可以過一段正常人的日子,甚至,出國之後談一場戀愛,可以在歸國時帶着見自己的父母。
看看樸槿惠選擇的留學之地,法國是一個充滿了浪漫的地方,也是她非常喜歡的國家。這足以說明,在她的内心深處,也藏着對青春、浪漫的向往。
從樸槿惠自己的書裡也能看到,她曾幻想過自己未來的另一半是什麼樣子,會過什麼樣的生活,甚至認為“假如我出生在普通家庭,可能會過得更幸福”。
可這一切都不受樸槿惠的控制,母親被刺身亡,她被迫成為了“第一夫人”的職務代行者,因為“我不能再讓父親這樣孤零下去”。
事實上,在代行母親第一夫人的職務過程中,樸槿惠也一度接近了她想要的幸福:父親身邊的一位部長,極力搓和自己的兒子與第一女兒的婚事。
對此,樸正熙并沒有反對,而樸槿惠也有了結婚的念頭。
雖然這婚姻不是她想要的自由戀愛,但卻是強強聯手的門當戶對,是可以幫助父親的同時又能滿足自己回歸家庭的最好方式。
就在樸槿惠幻想着結婚的時候,人生的悲情時刻再次打開:父親被刺身亡,家園不穩,失母又喪父的三姐弟被無情地抛出青瓦台。
此時,樸槿惠幻想的婚姻也破滅了,那位曾經看好樸槿惠的部長,如同躲避瘟神一般回避了與樸家人的關系,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沒有比背叛一個人更悲傷,更惡心的了,最重要的是,對一個背叛者的懲罰是毀滅自己心靈的堡壘。隻要背叛一次,對做背叛之事的抵抗力就會逐漸減弱。”
29歲的樸槿惠早早經曆完了一個普通人一輩子應該面對的大風大浪,壓抑、暗殺、背叛,人心之負累,人情之炎涼,無不讓她退避三舍。
相信,在老家為父守孝的日子裡,就如同樸槿惠“守寡”時光的開始。
在那一刻,她已經失去了全世界,内心的希望變成了灰燼,接下來的生活不過是苟且。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樸槿惠隻能通過哲學來安撫自己,通過對《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忠誠幻想來提醒自己還活着。
樸槿惠所能忠于的人除了父親、母親,似乎再也沒有其他人了。
她一生的人脈在母親、父親亡故之時已經全都消失了,可以這樣說,那一刻的樸槿惠從經濟到精神,幾乎都是貧瘠的。
隻要還得活下去,就必須為自己找一個支撐點。
這個時候樸槿惠是不是可以出嫁、做老師呢?
不可能,她特殊的身世肯定沒有人家願意接受,她的成長曆程太過特别了,一個代母行使第一夫人職責的姑娘,如此強大,什麼樣的家庭可以駕馭?
當老師或許是可以的,但那對于樸槿惠還有意義嗎?
她之所以想要做老師,是因為想要走出青瓦台,過一種平和的人生。可當面對父母慘死,天下人盡回避的孤苦時,她以什麼樣的心情來教導自己的學生?
在無從選擇的情況下,樸槿惠隻能再次殺回政壇,卻做一個從哪裡跌倒便在哪裡爬起來的人。
這就是解鈴還需系鈴人的說法,父親給了她一生的開始,也給了她走不出的人生困惑,她隻能将這條路走通了,才能真正找回自己。
可惜,樸槿惠在這條道路上一走就是一輩子。
70年的時光時,看盡了人情冷暖,受盡了悲怆折磨。曾高入雲端,也曾低入塵埃;曾風光勢勁,也曾牢内獨思。
樸槿惠的人生如此豐富,如此精彩,真正能配得上她的男人,恐怕真的沒有幾個了。這樣的樸槿惠,就算真的想嫁,她還能嫁得出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