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
趙立甯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好嗎
現在工作還忙嗎
身體好嗎
……
爸爸媽媽多保重身體
不要讓兒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節我一定回家
好了先寫到這兒吧
此緻敬禮……
一九九二年,李春波的《一封家書》火遍全國,唱出了身在異國他鄉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唱出了在外地的兒女對家鄉父母的牽挂之情。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信息和感情主要靠書信。家書傳遞着家人之間的牽挂和問候,它是維系家人情感的紐帶,家書包含着濃濃親情,是遠方親人的精神家園和寄托。
一九九二年,二十二歲的我靠着一封封家書與遠在幾千公裡外的父母聯系。西藏昌都,這裡高寒缺氧,交通不便,通訊更是不發達,書信成了我們高原兵與外界聯系的唯一方式。那個年代内地電話也不是很普及,有事可以到郵局打長途電話或拍電報,高原上有急事就隻能發電報了。
在新兵連的時候,已經和家裡通過信,告知自己來部隊的情況,并把軍裝照片寄給家裡父母,讓他們知道我在部隊挺好的。知道三個月新兵連結束下連隊,提前一個月寫信告訴家裡暫時不用回信,等着我到了連隊寫信給家裡。和家裡中斷了一個多月的聯系到了高原又得到了恢複。來到高原兵站,安頓下來,首先和家裡聯系,告訴家裡自己的近況和新的地址、聯系方式。
上街買來信封、信紙。入夜,在集體宿舍裡望着窗外的明月,烤着爐火,鋪開信紙,和父母聊聊近況,介紹一下自己的新的軍營環境、新的高原見聞和高原新生活。思緒順着筆尖流淌,化作一個個字,一句句話,一張張紙片,向親人訴說思鄉心切。寫好了的信紙折三折放入信封裡面,把信封口粘好,準備着到縣城郵局郵寄。信分為平信和挂号信、加急信也叫航空信件。寄平信我們義務兵不用郵票,隻要蓋上義務兵專用三角郵戳即可,如果有重要的事情,或者信中夾其他物品,我們經常把照片夾在信裡發給家裡。把買來的郵票,粘在信封的右上角,在信封上面寫好收信人地址姓名,下方寫寄信人地址。記得一封挂号信需要幾毛錢的郵票。一切準備好了就等着到縣城上車了。那時候軍營裡流行一句話“新兵信多”,新兵剛到部隊,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軍營和戰友,比較想念家裡親人,有時間就不停的和家人聯系,用寫信占據閑暇時間,不讓自己有時間想家。以後熟悉了軍營生活,和戰友們親如兄弟,慢慢不想家了,寫信也就少了。寫好的信沒有車送不到縣城,有時候攢好幾封一起到縣城郵局寄出。信件寄出去以後又開始期盼着家裡的回信,信件在路上一個月了,應該到家了,想象着父母收到信後高興的樣子,和如何拆開信讀信的情景。
“家書抵萬金”,此時此地我才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谛。由于到縣城不方便,回信在縣城待了十幾天才到了我的手中,有時也會攢更長時間拿一次,一次收到好幾封信,如獲至寶,那種高興勁就甭提了。拿到經過千山萬水又翻山越嶺才到手了的書信,感覺到了它的厚重,回到宿舍迫不及待地撕開封口,小心翼翼,輕輕的從信封裡面抽出信瓤,打開信靜靜的讀着,好像和寫信之人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真的有種“見字如面”的感覺。有時我也會把父母的回信看上好幾遍,不斷琢磨信裡内容,直到徹底吃透信裡傳遞的家裡的信息。
我與家中通信一般都是報喜不報憂。記得有一次我在兵站操作機器的時候,把右手食指的指甲蓋整個揭了下來,血流不止,到兵站衛生所讓醫生包紮起來,造成一個多月不能沾水,不能洗衣服、洗澡,連寫字都受影響了,回複家信的時候,結果寫的字歪歪扭扭的,父母看到回信就看出了問題,寫信詢問我原因。我隻能如實回答。還好收到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了,我的手已經開始慢慢長出新指甲,可以正常工作了。還有一次,母親在家摔倒把胳膊摔折了也是沒有告訴我,怕影響我在部隊的工作。我休假回家時才知道母親受傷的事。
我和愛人見了一面就結的婚,兩個人的溝通交流隻能靠書信,是書信給我們兩個人架起了一座溝通橋梁,讓我倆彼此之間進一步了解,書信見證了我們的相遇相知相愛到結婚的旅程。婚後兩地分居的生活,書信更成了維系夫妻感情交流的紐帶,我們把對彼此的牽挂和思念都寄托在這一片片書信中。每調動一次就對家裡告知一下新地址,就變換一次聯系方式,各個地方的郵局都留下了我郵寄家書的腳印。
從西藏調到内地的時候,我把收到的家書一封封整理好,保存到現在。和愛人的所有信件也是一樣保留着。這些信件成了我們彼此相愛的見證,成了我們最值得珍惜的回憶,我時常拿出來看看,好像回到從前鴻雁傳書的感覺。
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通信方式,家書也有所改變。
父親二十歲的時候,在部隊連封信都沒時間寫,那時候天天行軍,沒時間寫,寫了也沒有郵局發,有機會隻能托人捎個口信給家裡報個平安,家裡也沒有他的地址,更不能相互通信。
兒子二十歲,在外地上大學,他同家裡的聯系則都是用手機完成的,智能手機可以發短信、微信,不想打字就用微信或QQ語音、視頻聊天。
現代人已經很少有人寫信了,書信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已經由“惜字如金”的書信時代進入了“無線暢聊”的網絡通訊時代。從開始的家書時代,到長途電話,電報,到現在的網絡電腦、手機。智能手機從當初的1G到了5G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裡,家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信息傳遞的演變,可謂是天翻地覆。從一字一句的手寫到現在的語音打字語音通話、視頻聊天。從一個月一次的聯系到随時随地的語音交流和視頻溝通。變的是家書方式和速度,不變的是家人之間濃濃的親情與思念。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趙立甯 1970年生,1990年入伍,服役在川藏兵站部巴塘大站左貢兵站。後調到成都軍區司令部,廣州軍區沙河幹休所,北京衛戍區,山東省軍區濱州軍分區幹休所2001年轉業。
作者:趙立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