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詞牌名,又名"漁父"、"漁父樂"、"漁父詞"、"秋日田父辭"等等。原是唐朝教坊曲,以後用作了詞調。
就《漁歌子》而言,唐朝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寫得最好,被稱為正體,廣為流傳。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唐朝詩人張志和創作的一阙詞,出自《玄真子漁歌記》。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号“煙波釣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著有《玄真子》集。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賞析
西塞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幹山,風景優美。
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暴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此時,鳜魚,俗稱的“花魚”、“桂魚”,正是最肥美的時候。
詩人在這個時候,來到了西塞山下,欣賞桃花美景,品嘗鮮美的鳜魚,心情大爽。
于是乎,就有了這首《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飛翔,
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鳜魚肥美。
隻見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穩坐釣魚船,
雖然是斜風細雨,但依舊樂然垂釣,并不着急收杆回家去。
這首詞,開頭兩句點明了垂釣的地點和季節,用山、水、鳥、花、魚勾勒出一個優美的垂釣環境,如詩如畫,為主人公悠閑出場做好了鋪墊。
後兩句,寫缥缈的煙波上垂釣。看釣魚翁這身打扮,就清楚他是一位常客。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皆是常備之物。江南桃花季節,斜風細雨那是司空見慣的,主人公早有準備,絲毫不影響他的垂釣,沒有必要因為小雨蒙蒙而着急回家。恰恰相反,這斜風細雨更增添了無限的情趣。
斜風細雨看似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給讀者一種陶然于自然風光,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
作者張志和不僅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經将《漁歌子》畫成了一幅山水畫。
确實,這首《漁歌子》是富有詩情畫意的。
蒼岩,白鹭,鮮豔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鳜魚,青色的鬥笠,綠色的蓑衣,色彩鮮明,構思巧妙,意境優美,讀者仿佛是在欣賞一幅江南水鄉春汛圖,又如置身其境。
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鹭,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柔和恬淡,氣氛甯靜卻又充滿活力。
這首詞不僅是描繪了秀麗水鄉的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也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
這首詞,因其構思巧妙,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格調清新,寄情于景,顯現出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純和淡泊,成為一首千古流傳、脍炙人口的佳作。
《漁歌子》詞牌的源來及張志和創作此詞的背景
唐詩宋詞,說的是詩在唐朝、詞在宋朝時達到了巅峰,是完全成熟的時期。但在宋之前,詞就開始流行。
如《漁歌子》,在這之前,敦煌寫卷《雲謠集雜曲子》中有《魚歌子》詞兩首,故近代任二北在《教坊記箋訂》中,謂此調"應為民間歌曲"。并在《敦煌曲初探》中雲:"本調實為後來類此諸調之總源,敦煌四辭之寫作時期,可能在張志和之前。"
唐崔令欽《教坊記》與敦煌寫卷中,"漁"皆作"魚";五代《花間集》以後,均作"漁歌子"。
據《唐書·張志和傳》記載:
志和居江湖,自稱江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铒,志不在魚也。憲宗圖真,求其人不能緻。嘗撰《漁歌》,即此詞也。單調體,實始于此。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張志和在京城長安行館誕生。娠前,其母夢見有神仙獻靈龜,令其吞服。張志和出生後,遂為其取名龜齡。
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
天寶十年(751年),張志和以弱冠之年,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他賜名“志和”、取字“子同”。先後任翰林待诏、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
從李亨賜名及字來看,有“志同道和”、“與子相同”之意。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唐,攻陷洛陽。張志和跟随太子李亨轉戰靈武,擢除朔方招讨使。
次年,李亨繼位于靈武,是為肅宗。張志和與其舅李泌,時常獻計于肅宗,征調回纥兵,謀"三地禁四将計",敗安祿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将軍,享正三品待遇。
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急于收複京師,答應了回纥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谏肅宗收回成命,因而獲罪,被貶南浦尉。
肅宗為了樹立威信,籠絡人才,又因張志和母親新喪,赦張志和無罪,加封其母秦國賢德夫人,賜表白四段、白銀二千四百兩。同時,贈張志和奴、婢各一人。待三年守孝期滿,命回朝廷效力。
三年守孝期滿,其妻程氏又卒。
有感于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張志和棄官棄家,浪迹江湖。
張志和将唐肅宗賜給他的奴、婢,取名"漁童"和"樵青",并令他們完婚。
之後,張志和遂偕奴、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張志和來到湖州西塞山漁隐,自稱“煙波釣徒”。在此,寫下了著名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
大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張志和應時任湖州刺史顔真卿的邀請,東遊平望驿莺脰湖,因酒醉溺水而逝,時年四十二歲。
在此期間,張志和作《漁父詞》(也稱《漁歌子》)五首,《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是其中之一。
這首詞于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年),李德裕訪得之,著錄于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開始流傳至今。
豹眼評語
唐詩講究個韻律,宋詞講究個詞調。張志和這首《漁歌子》一出,廣為流傳,被稱作《漁歌子》正體,模仿者極多。
後世佳作有:
唐·李珣《漁歌子·荻花秋》
唐·李珣《漁歌子·楚山青》
南唐·李煜《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
五代·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五代·孫光憲《漁歌子·泛流螢》
北宋·蘇轼《漁父四首》
清·納蘭性德《漁父·收卻綸竿落照紅》
此作流傳不久,就遠傳到了東瀛,日本嵯峨天皇激賞之下,還仿寫了五首《漁歌子》。
可見,張志和這首《漁歌子》受推崇的程度。
到了宋代,此詞更是傳播的鼎盛時期,陸陸續續就有了《漁父樂》、《漁父詞》、《秋日田父辭》等不同的稱謂。
但皆以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為正體,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
《漁歌子》格律正體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
中中中中仄中平,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仄中平。
西塞山邊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除了張志和的正體之外,另有許多變體,如: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雙調五十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等變體。
代表作品有李煜《漁父·一棹春風一葉舟》、孫光憲《漁歌子·泛流螢》等。
就是張志和自己的其他幾首《漁歌子》,其格律也有變化。
如《漁歌子·松江蟹舍主人歡》,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此詞第一、二句及第五句,平仄與正體《漁歌子》就不同。
豹眼以為,作詩填詞,講究個格律,但并非絕對,關鍵還是要有個意境。
像張志和這樣作為正體《漁歌子》的創作者,也會有變體,其他人咋就不能有所變化呢?
竊以為,像賈xx那樣的屎尿體,盡管粗俗了一些,但很有趣味,遠比一些無病呻吟的老幹體好許多。
勉強去合一些格律,毫無意境可言,又有何益?
總之,張志和的《漁歌子》,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不僅僅是其格律很美,更在于意境美。
注:圖片及部分資料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