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生長着許多種形形色色的植物,有些植物已經被大多數人所熟知,而有些植物,卻會讓許多人感到陌生。
在我們這裡,荒野裡長着這麼一種植物。這種植物能夠生長多年,其株高大約有40-50厘米;莖葉呈長圓狀、卵圓形,一般長4.5-8厘米,寬2.5-3厘米,莖葉的先端比較鈍,基部呈淺心形或圓形,在葉片的邊緣上,生長有比較整齊的粗大圓齒狀鋸齒。葉片上面呈綠色,分散有疏柔的剛毛,葉片下面顔色較淡。
這種植物為輪傘花序,花朵腋生,一般由4-6朵花共同組成長約5-18厘米的穗狀花序;花冠呈淡紫色至紫藍色,個别的也有淡紅色。其花朵的花絲呈絲狀,花冠中部以下被有微少的柔毛,花藥呈卵圓形。花期一般在4-5月份。
從表面上來看,這種植物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但要是挖開其根莖查看,就會發現它的根莖很特别。
這種植物的根莖在地下橫走,為“蟲子型”、肉質根,兩頭尖,呈紡錘形,長2-5cm,直徑3-8mm,根莖表面呈淡黃色或棕黃色,略顯皺縮而扭曲,具有環節4-15個,節上有點狀芽痕和須根痕。質脆,易折斷,斷面略顯平坦,類白色,顆粒狀,可見棕色形成層環。
由于這種植物的根莖看上去像蟲子,因此,在我們這裡将這種植物稱為“地白蟲”。
其實,這種植物的學名叫地蠶,在有些地區的民間也稱土冬蟲草、白冬蟲草、白蟲草、肺痨草,是唇形科、水蘇屬的一種植物。
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地蠶沒有任何用處,因此,地蠶是沒有人要的。但到了現在,地蠶竟然有人專業種植,而且,地蠶能夠賣到30元一斤呢!
那麼,這種原本沒人要的地蠶怎麼就值錢了呢?
原來,地蠶的全草中均含有水蘇堿、膽堿、水蘇糖等成分,具有冬蟲夏草的部分功效,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在人們普遍重視營養保健的情況下,地蠶顯現出了它應有的價值。因此,原本沒人要的地蠶就值錢了。
其實,古人就經常食用地蠶。汪穎編著的《食物本草》中稱:
“地蠶,生郊野麥地中。葉如薄荷,少狹而尖,紋微皺,欠光澤。根白色,狀如蠶,即今甘露子也。四月采根,水滿和鹽為菜,茹之。”
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也稱:
“草石蠶,荊、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二月生苗,長者近尺,方莖對節,狹葉有齒,并如雞蘇,但葉皺有毛耳。四月開小花成穗,一如紫蘇花穗,結子如荊芥子。其根連珠狀如老蠶,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蘿蔔鹵及鹽葅水收之則不黑。亦可醬漬、蜜藏,既可為菜,又可充果。陳藏器言石蠶葉似卷柏者,與此不同也。”
由此可見,古人還把地蠶當成一種味美的果菜來食用呢!
不過,地蠶畢竟也是一味中藥材,它自身含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因此,在食用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單次的食用量,是不能夠多吃的。否則,有可能導緻副作用産生呢!大家說,是不是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