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鄒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鄒”的獨特家族。
該系族人,生前姓丁,死後必須改姓為鄒。當該支系族人去世安葬的時候會在棺頭寫“丁”,棺尾寫“鄒”墓碑外銘鄒氏,這就是著名的蘇州阊門鄒丁一族。
明朝初期,蘇州有一鄒氏人家因戰亂未平,生活拮據,不得已将孩子送給了一戶丁氏人家。後來這孩子發憤圖強考取了功名,考取了功名,自然光耀門楣。
可就在這時,在到底光耀的是鄒氏家門還是丁氏宗族成了一個難題。鄒氏家人想将孩子要回,返還鄒姓。丁氏人家又覺得辛苦将孩子養大,如今功成名就怎能和他們一點關系也沒有。兩家為此對簿公堂,地方官員也無法判定,最終此事鬧到了明太祖的耳朵裡。
明太祖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笑道:“這事好辦,活着姓丁,死後還姓給鄒。”皇帝金口玉言,如同聖旨,鄒丁兩家隻能遵守照辦。
從此,就有了這“活丁死鄒”的鄒丁一族。鄒丁氏的始祖是丁瑞芝,他抱養的兒子叫鄒貴平,即鄒進生的次子,鄒進生的長子叫鄒貴龍。如今此鄒丁家族主要分布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泰縣,包括如臯市、南通市、海安市一帶,号稱“江蘇六大丁”之一。
事實上,姓氏是人類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緣系統的“遺傳”性符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姓氏。一個人在生姓什麼,去世之後仍然是這個姓,絲毫不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家族遭遇變故逃難改姓、為感恩紀念或男方入贅死後換回本姓等,都可能是産生“生時一個姓,死後一個姓”這種姓氏傳統的原因,這也反映了後人對先人的尊崇,體現不忘祖宗根本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