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暮春時節,在浙江峽石一帶的山間、田野,經常聽到“快快歸去,快快歸去”的鳥啼聲,音調凄切,晝夜不絕。這種鳥叫杜鵑鳥,又叫“子規”’。關于它的來曆,還有一段傳說。
距今大約一千二百年的中唐時期,有個大詩人顧況,棄官還鄉,隐居在茅山(在今硖石鎮斑竹園一帶)的一所草廬中,膝下惟有一個還不滿十歲的獨生兒子,品貌端正,聰明過人。顧況晚年得子,故而愛之如命。
不料這一年當地疫病流行,他的愛子染上了“瘟症”,雖經多方延醫服藥,都未奏效,沒幾天就死了。顧況還指望兒子将來長大成材,如今暴病身亡,幾次都哭得昏厥過去,痛不欲生。他茶不思,飯不進,成日裡癡癡癲癫地在岩石邊,叢林中遊轉,說是兒子走失了,要去尋找回來。有時仰天長歎,有時低聲飲應,嘴裡老叫着兒子的名字。因為老人内心萬分悲痛,就給自己取了個别号叫“悲翁”。還寫了一首《哭愛子》的詩:
老人哭愛于,
日暮千行血。
心逐斷猿驚,
迹随飛鳥滅。
老人年七十,
不作多時别。
一天傍晚,悲翁蓬頭垢面地獨坐在茅山的石徑上,遲遲不願歸家。山中夜霧蒙蒙,老人還在那裡懷念他的愛子。這時,從不遠處的山谷裡傳出“快快歸去,快快歸去”的聲音。悲翁一聽,這聲音多麼熟悉,正是自己嬌兒的聲音呀!他轉悲為喜,高興地說:“兒呀, 我是該歸去喽!”可是,等他定神細看時,哪裡有兒子的身影!于是又傷心地哭泣起來。
“快快歸去!快快歸去!”聲音比前次更近了,好象就在眼前。悲翁于是随着聲音尋去,隻見前面一棵松樹上,停着一隻黑灰色的鳥兒,正朝着自己啼叫。悲翁想,這就稀奇了,你又不是我的兒子,我歸去不歸去關你什事?但是這鳥兒卻象有靈性似的。悲翁走到哪裡,它就飛到哪裡,一直追随在悲翁左右,嘴裡不停地啼叫着:“快快歸去!快快歸去!”而且啼聲愈啼愈高,愈啼愈凄切,口中連血也啼出來了!
悲翁聽了,肝腸寸斷,就對那鳥兒說:“你這樣規勸我歸去,莫非真是我的愛子不成?”那鳥朝他連連點頭。悲翁又說:“你既然是我的愛子,那就飛下來我們一同歸家吧!”誰知話聲剛落,那鳥兒竟乖乖地飛了下來,停在悲翁的手掌上。老人用手撫摸着鳥兒的羽毛,隻見它口中血漬斑斑,就憐惜地說。“兒呀,你不要再悲啼了,我不哭就是了。”
此威況每天與鳥兒為伴,見到它就像見自己已經死去的兒子一樣。因為那鳥兒用帶血的啼聲來規勸自己,所以顧況給它取個名字叫“子規”。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推薦評論,你的支持,就是我堅持的最大動力!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